试析道德高标的教育意义及其应用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actual effect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is not high, many scholars think that it is the result of pursuing a kind of "high standard moral education". The rationality of the existence of high moral standards and its educational significance are further explained, and how to make use of the high moral standards reasonably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戴木才;论德性养成教育[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何艳;;试析“道德高标”及其意义[J];教育导刊;2007年05期
3 黄波;尴尬的道德高标[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宏;;水·鱼·道——渔父意象与老庄思想关系略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朱丽娟;;浅析传统文化价值观对民居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于述胜;;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4 王颖;;汉代思妇诗与汉代社会的互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小回;;江南园林建筑的命名与道家思想意蕴[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李智信;;回纹与共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张永红;;孔子和谐教育思想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J];才智;2009年23期
8 杨静波;;家庭道德教育与儿童德性养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王学敏;刘建华;;基础教育阶段师德失范的原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雷晓燕;白婧静;;儒家教育哲学的缺失及其现代价值[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3 朱少英;企业管理者道德智力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4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伟;诚信知行的形成机制与教育干预[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魏延梅;在自觉、互动和对话中传承民族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林林;为谁而歌[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8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兆博;中国农民教育与收入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远刚;高中语文诗歌审美教学的问题与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丹洁;探寻“三生”教育智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文兵;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袁堂宾;《伤寒论》中的水液病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王拓;墨斗的传统造物艺术研究[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11年
6 洪洁;寓言:教育学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慧娟;论教师关怀能力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涛;中国剑舞及其文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竹筠;多余的德育[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南文琴;构建初中生和谐人际关系之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志义;现代化与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J];教育研究;1994年06期
2 班华;近十年来德育思想现代化的进展[J];教育研究;1999年02期
3 黄波;尴尬的道德高标[J];社会科学论坛;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冬梅;;小学道德底线教育的回归[J];基础教育研究;2010年15期
2 张克中;;学校德育中的反道德行为[J];师道;2002年06期
3 吴相德;;政治课教学中的道德底线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07期
4 王章敏;;“六化”助德育走出误区[J];班主任;2009年12期
5 高星云;;话题作文“底线”导写[J];作文成功之路(高中版);2009年12期
6 ;翟楠:追求道德“至善”,还是退守道德“底线”?[J];小学德育;2010年15期
7 黎万江;英国学校德育述评——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之三[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4年Z1期
8 檀传宝;;论社会环境的德育价值[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4年04期
9 陈巴特尔;德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10 雷湘竹,闵晓阳;当代美国学校德育的主要特征及启示[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2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农垦建三江分局第一高级中学课题组;;学校德育与社区道德建设互动和谐发展的研究[A];来自教育一线的报告——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优秀教育科研成果[C];2011年
2 刘倩;;游走于法律与道德间的人肉搜索[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3 陈俊生;;从“双重人格”现象谈学校德育的误区[A];山东省师范教育学会2002年度师范教育研究优秀成果论文集[C];2002年
4 王志忠;;例谈学校信息伦理道德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5 周莹莹;;学生品德心理结构及其对学校德育的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郑东成;;汽车驾驶员职业道德的规范与修养[A];海南省公路学会学术交流论文集[C];2006年
7 何跃军;;民主与法治的异化:“人肉搜索”的现实映像[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品牌管理6C评估模式——品牌的核心价值不能突破道德底线[A];首届中国市场品牌战略论坛文集[C];2004年
9 白先同;郭志峰;;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10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熊小飞;拒招不孝学生是坚守道德底线[N];中山日报;2008年
2 项兵;道德底线与价值对接[N];经理日报;2008年
3 刘毅;钢贸商的道德底线[N];现代物流报;2007年
4 胡印斌;我们时代的道德底线在哪里?[N];常州日报;2007年
5 宋洪兵;社会道德底线是如何被突破的[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6 记者 司徒漪 实习生 汤君子;注重自我约束 筑牢道德底线[N];中山日报;2009年
7 中国山东省委高校工委 田建国;新世纪学校德育的新课题[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匡夫(山西);当官应有道德底线[N];人民代表报;2003年
9 逯阳;加强学校德育 提高德育实效[N];中国信息报;2004年
10 张援;维护道德底线[N];临汾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黎小锋;作为一种创作方法的“直接电影”[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周晓菲;中医医德伦理思想根源及其内涵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4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郑俊;两制关系视域中的制度伦理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6 孔南钢;中国商务伦理模式构建和实现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年
8 唐本钰;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陆敏;非监禁刑论纲[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余京华;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道德维度及其当代观照[D];安徽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楠;当代中西方学校德育比较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林亚芳;英国的学校德育[D];浙江大学;2002年
3 刘明宇;新加坡学校德育社会环境建设及其启示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4 陈江土;浅议21世纪我国学校德育的改革与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5 戴静;中美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对中国学校德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敏;当前青少年流行文化对学校德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邢天娇;论现实社会道德两难抉择及其解决[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朱彩萍;网络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郭翡;论朱熹德育思想对我国当代学校德育建设的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王志海;班级共同体建设:学校德育优化的有效途径[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2497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249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