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发布时间:2018-09-19 20:55
【摘要】: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1)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2)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Abstract]:A questionnaire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and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family function and peer acceptance among 608 urban teenagers from junior high school to senior middle schoo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lienation and family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family function and peer acceptance was investigated by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ge groups of adolescent alienation, and the alienation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dolescent alienation. Environmental alienation is the highest, social alienation is the second, interpersonal alienation is the lowest; (3) Family function plays a complete intermediary role between family social economic status and adolescent alien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is intermediary role is regulated by peer acceptance. That i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function on adolescent alienation is a mediating effect.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山东省教学研究室;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07JAXLX00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招标项目(08JJDXLX270) 山东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泰山学者建设工程 山东省“十一五”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经费资助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2008GZ028) 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研究项目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师保国;申继亮;;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智力和内部动机与创造性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2 温忠麟,.张雷,侯杰泰,刘红云;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2004年05期

3 楼玮群,齐铱;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2期

4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5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曦 ,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8期

2 陈麒;教练员领导方式对青少年运动员心理压力与心理适应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卓秀慧,洪琦,罗小杏,梁纯,叶翠容;深圳部分青少年焦虑情绪与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年02期

4 袁立新;曾令彬;;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付方式及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5 于肖楠;心理应激理论透视及教育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02年08期

6 徐夫真;;关于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理论分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张红静;;大学生的家庭功能与其情绪及人格的相关分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2期

8 王呈祥;论青少年心理承受能力培养的理论模型与实践对策[J];教育探索;2003年01期

9 陈朝阳;蔡李平;张林;;高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6年06期

10 王玲;;体育专业学生心理应激成因及应对策略[J];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建明;郭霞;;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A];国际中华应用心理学研究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张炜;中小高技术企业创业知识资本与成长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杜健;基于产业技术创新的FDI溢出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席居哲;基于社会认知的儿童心理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张辉华;管理者的情绪智力及其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王明辉;企业员工组织社会化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林;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喜琴;太原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及其与疏离感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颢越;服务失败、服务补救与感知公平及补救绩效的关系[D];浙江大学;2006年

4 何新汉;资源两难博弈中人际评价、责任归因及负性情绪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张光曦;消费者对涨价的价格公平感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赵兰兰;成就目标、环境目标引导、成就动机与学习的关系[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8 夏书娥;监狱警察工作压力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钟燕;中学教师目标设置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夏勉;认知动机变量与心理求助行为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2 海莺,莫文;家庭环境与小学高年级儿童创造个性的相关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3 霍金芝,邹艳,蔡琰,封卫娟;学习动机研究Ⅱ:动机和智力对学习成绩影响的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8年03期

4 傅茂笋,王伯军;高中生心身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校医;1995年04期

5 阴国恩,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学习负担程度及其心身反应的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2期

6 方平,熊端琴,郭春彦;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学业成就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1期

7 王振宏,刘萍;动机因素、学习策略、智力水平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8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9 申继亮,王大华,彭华茂,唐丹;基本心理能力老化的中介变量[J];心理学报;2003年06期

10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儿童实用创造力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4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夫真;张文新;张玲玲;;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09年12期

2 李国毅;;大学生疏离感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19期

3 赵云猛;;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与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8年04期

4 杜红梅;;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02期

5 薛晓阳;;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发展功能[J];教师博览;1997年08期

6 张春光;;青少年“家庭沉默”现象浅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何晓燕;郭成;;试论亲子冲突及其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陈华平;陈书洋;;青少年同伴关系对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王秀贵;赵泽鹏;薛书敏;;青少年逆反心理分析及其教育对策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13期

10 谭静;杨东;张进辅;;西部汉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疏离感状况研究[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东;张进辅;;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王争艳;刘静;赵冬艳;;青少年依恋和自主性的特点及其相互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徐夫真;张文新;陈英敏;;青少年疏离感与其家庭功能、同伴接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玲玲;李海垒;张文新;;青少年未来取向发展的基本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杨帮琰;;中学生疏离感及其与社会支持、自我统合的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王美萍;张文新;;青少年期亲子冲突与亲子亲合发展特征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万晶晶;方晓义;黄丽娜;夏翠翠;;性格匹配、性格喜欢与青少年期母子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郑思明;雷雳;;青少年发展理论新进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徐光井;李沐珍;闵佩珍;;“三困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干预方法[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陈炳贤;;浅谈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及其教育的启示[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孙蕊;青少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N];周口日报;2007年

2 建筑评论人 陈广宇;百年树人 用心建校[N];中国房地产报;2008年

3 杨少波;信仰教育亟待加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贵阳市经贸学校 张敏;素质教育过程中教育心理学的研究[N];经济信息时报;2007年

5 记者 武娜 通讯员 王君;“问题孩子”亟待多方关注[N];连云港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贾富彬 通讯员 郭建龙 刘欣;问卷调查揭示“留守儿童综合征”[N];检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肖岑;青少年自我提升的发展及其与适应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欢;青少年疏离感发展的实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艳华;大学生疏离感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邵君;上海市中专新生疏离感的现状调查及团体干预[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亚鹏;藏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疏离感[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婷;青少年期父母权威认知及其对亲子关系影响的机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孔祥娜;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与疏离感关系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婧婧;高中生疏离感现状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燕;音乐疗法对中学生疏离感的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杨先顺;青少年的个人规划与抑郁、焦虑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蔚;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与气质、情绪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513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22513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0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