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儿童手机游戏界面交互设计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3 15:09
伴随着国民经济与科技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内智能手机用户量的剧增,为移动端互联网经济的快速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手机游戏产业,其市场已经突破千亿规模,手机游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电子娱乐消费的重要形式之一。如此巨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从事手机游戏的开发与制作,手机游戏的市场竞争也将愈发激烈。但是,目前国内手机游戏领域的界面交互设计仍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存在缺乏系统研究和理论指导等问题,特别是针对儿童群体开发的手机游戏,基于儿童用户心理认知层面的游戏界面交互设计研究更是十分匮乏。随着手机游戏用户群体不断地年轻化,儿童群体逐渐成为手机游戏规模最大且最重要的用户群体之一,在针对儿童用户的手机游戏开发过程中,基于儿童认知心理学的手机游戏界面交互设计研究呈现出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本课题将有助于缓解这种局面。本课题将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用户调研、实验分析以及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儿童手机游戏设计策略和交互质量评估方法进行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尝试将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运用到儿童手机游戏的界面交互设计中,并尝试产出针对儿童手机游戏界面交互设计有价值的设计策略、评...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理论研究现状文献数据统计
3. 调研分析通过初期分析,把研究目标缩小在 3-18 周岁,并对该年龄段的儿童群体进行调研分析。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哪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接触过手机游戏,以及从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接触手机游戏比较多。另外对市场上的儿童手机游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面向的用户年龄层。在用户调研层面,通过访谈和线下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浙江杭州市的杭州滨兴学校(含中学和小学)及其附近的杭州滨江中南游乐城和安徽芜湖市的神东小学及其附近的万达广场等儿童聚集区开展初步调研,调研问卷见附录 1。考虑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认识问卷上的文字或者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访谈内容为实际的问卷题目,并及时在空白问卷做客观记录,从而生成有效问卷,便于后期结果统计和分析;且对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辅助解释题目,使得他们对问卷题目能够理解,也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有效性。本次调研共发放 20份问卷,回收了 189 份有效问卷,涵盖 3-18 周岁以下的儿童群体。统计结果如图 2-1 和图 2-2 所示:
图 2-2 手机游戏接触比例通过对儿童手机游戏接触比例的统计结果(图 2-2)来看,儿童手机游戏接触比年龄层呈现正相关关系,3-6 周岁和 7-11 周岁的儿童接触手机游戏的比例相对较低别为 7.8%和 31.5%,特别是 3-6 岁的儿童接触的游戏类型基本上属于线下游戏,主和老师同学面对面互动的游戏类型,7-11 周岁的儿童开始接触手机游戏,主要是偏简单的规则类游戏,更多地偏向于儿童早教应用类,严格来讲并不属于手机游戏;1 周岁以上的儿童群体的手机游戏接触率明显升高。因此,从研究对象的数量上来1 岁以上的儿童手机游戏用户比例更高,更具有研究价值。在市场研究层面,对 Android 端和 ios 端两大手机平台上的手机游戏调研和分析:目前市场上虽然有部分手机游戏是面向低龄儿童开发的,且此类游戏游走在手机的边缘地带,更多地还是偏向于儿童早教应用,因此很多这类商家自定义为游戏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手机游戏。而市场上绝大部分面向儿童的手机游戏对儿心智要求比较综合,对游戏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款游戏都有的规则,对逻辑思维要求也比较高,很多儿童游戏产品对儿童的策略、逻辑推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解析[J]. 吴玲,苑承丽. 知与行. 2018(04)
[2]记忆、认知与记忆本体论[J]. 杨庆峰.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7)
[3]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科学消费观的培育[J]. 刘金新. 北京青年研究. 2018(03)
[4]PVP对战手机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和规避策略[J]. 黄朝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5]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文化反思与道德审视[J]. 峻冰,李欣. 天府新论. 2018(03)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 高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1)
[7]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学习应用交互设计研究[J]. 贺蔷锟,何人可. 包装工程. 2018(04)
[8]论青少年的消费观[J]. 杨佩霖. 纳税. 2018(01)
[9]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图形语言[J]. 郑朝. 包装世界. 2017(06)
[10]中国手机游戏的发展与建议[J]. 张格格.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7(10)
博士论文
[1]中美网络游戏暴力美学特征比较研究[D]. 张星晨.上海大学 2016
[2]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 孙艳艳.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手机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的优化研究[D]. 孙宇娇.北京交通大学 2017
[2]基于移动端用户界面的交互手势设计创新研究[D]. 陈思聪.北方工业大学 2017
[3]认知心理学下的移动端产品中反馈设计的情感化研究[D]. 楚孔闯.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基于心流体验的MOBA类手机游戏交互设计研究[D]. 甄智椋.江南大学 2017
[5]体验式儿童电子读物界面动态化设计[D]. 江晶晶.湖北工业大学 2017
[6]学龄前儿童电子游戏产品交互设计分析[D]. 李晓彤.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7]儿童教育游戏App交互设计中用户潜意识的激发及应用[D]. 王秀丽.江南大学 2016
[8]基于Pad的学龄前儿童识图类教育游戏的体验创新和应用开发[D]. 倪琦.浙江工业大学 2015
[9]基于交互理论的儿童网站引导性界面设计研究[D]. 贾小娟.河北工业大学 2015
[10]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动态语义的应用与研究[D]. 许馑予.天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86664
【文章来源】: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省
【文章页数】:11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理论研究现状文献数据统计
3. 调研分析通过初期分析,把研究目标缩小在 3-18 周岁,并对该年龄段的儿童群体进行调研分析。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哪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接触过手机游戏,以及从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接触手机游戏比较多。另外对市场上的儿童手机游戏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面向的用户年龄层。在用户调研层面,通过访谈和线下问卷调查的形式在浙江杭州市的杭州滨兴学校(含中学和小学)及其附近的杭州滨江中南游乐城和安徽芜湖市的神东小学及其附近的万达广场等儿童聚集区开展初步调研,调研问卷见附录 1。考虑到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不认识问卷上的文字或者不理解题目的意思,因此对年龄相对较小的儿童主要采用访谈的形式,访谈内容为实际的问卷题目,并及时在空白问卷做客观记录,从而生成有效问卷,便于后期结果统计和分析;且对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在填写问卷的过程中辅助解释题目,使得他们对问卷题目能够理解,也保证了问卷的真实有效性。本次调研共发放 20份问卷,回收了 189 份有效问卷,涵盖 3-18 周岁以下的儿童群体。统计结果如图 2-1 和图 2-2 所示:
图 2-2 手机游戏接触比例通过对儿童手机游戏接触比例的统计结果(图 2-2)来看,儿童手机游戏接触比年龄层呈现正相关关系,3-6 周岁和 7-11 周岁的儿童接触手机游戏的比例相对较低别为 7.8%和 31.5%,特别是 3-6 岁的儿童接触的游戏类型基本上属于线下游戏,主和老师同学面对面互动的游戏类型,7-11 周岁的儿童开始接触手机游戏,主要是偏简单的规则类游戏,更多地偏向于儿童早教应用类,严格来讲并不属于手机游戏;1 周岁以上的儿童群体的手机游戏接触率明显升高。因此,从研究对象的数量上来1 岁以上的儿童手机游戏用户比例更高,更具有研究价值。在市场研究层面,对 Android 端和 ios 端两大手机平台上的手机游戏调研和分析:目前市场上虽然有部分手机游戏是面向低龄儿童开发的,且此类游戏游走在手机的边缘地带,更多地还是偏向于儿童早教应用,因此很多这类商家自定义为游戏的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并不属于手机游戏。而市场上绝大部分面向儿童的手机游戏对儿心智要求比较综合,对游戏能力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目前市面上任何一款游戏都有的规则,对逻辑思维要求也比较高,很多儿童游戏产品对儿童的策略、逻辑推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众文化消费的意识形态解析[J]. 吴玲,苑承丽. 知与行. 2018(04)
[2]记忆、认知与记忆本体论[J]. 杨庆峰. 南京社会科学. 2018(07)
[3]消费主义视域下青年科学消费观的培育[J]. 刘金新. 北京青年研究. 2018(03)
[4]PVP对战手机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和规避策略[J]. 黄朝斌.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05)
[5]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的文化反思与道德审视[J]. 峻冰,李欣. 天府新论. 2018(03)
[6]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J]. 高燕.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11)
[7]基于心流理论的移动学习应用交互设计研究[J]. 贺蔷锟,何人可. 包装工程. 2018(04)
[8]论青少年的消费观[J]. 杨佩霖. 纳税. 2018(01)
[9]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图形语言[J]. 郑朝. 包装世界. 2017(06)
[10]中国手机游戏的发展与建议[J]. 张格格.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 2017(10)
博士论文
[1]中美网络游戏暴力美学特征比较研究[D]. 张星晨.上海大学 2016
[2]儿童与权利:理论建构与反思[D]. 孙艳艳.山东大学 2014
硕士论文
[1]手机游戏交互界面设计的优化研究[D]. 孙宇娇.北京交通大学 2017
[2]基于移动端用户界面的交互手势设计创新研究[D]. 陈思聪.北方工业大学 2017
[3]认知心理学下的移动端产品中反馈设计的情感化研究[D]. 楚孔闯.北京交通大学 2017
[4]基于心流体验的MOBA类手机游戏交互设计研究[D]. 甄智椋.江南大学 2017
[5]体验式儿童电子读物界面动态化设计[D]. 江晶晶.湖北工业大学 2017
[6]学龄前儿童电子游戏产品交互设计分析[D]. 李晓彤.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6
[7]儿童教育游戏App交互设计中用户潜意识的激发及应用[D]. 王秀丽.江南大学 2016
[8]基于Pad的学龄前儿童识图类教育游戏的体验创新和应用开发[D]. 倪琦.浙江工业大学 2015
[9]基于交互理论的儿童网站引导性界面设计研究[D]. 贾小娟.河北工业大学 2015
[10]互联网产品交互设计中动态语义的应用与研究[D]. 许馑予.天津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5866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3586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