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技术的艺术之“魅”
本文关键词:教学技术的艺术之“魅”
【摘要】:"魅"通常被自然哲学用来描述事物富有神秘力量的特质,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附魅、祛魅和返魅。本文追溯了"魅"的学术根源,在分析科学和技术的魅之本质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考察了教学技术中的艺术之魅与教学技术本体的附—祛—返的历程,为把握当代教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技术 艺术 附魅 祛魅 返魅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哲学理论体系构建”(课题批准号:DCA080137)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一、导言教学技术与艺术之争,是教育技术理论研究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教学论纠缠不清的宿命。两者关系的更多诠释需要一个新的视角,对我们而言,这个视角应该是有教育技术的特色的。为了这个目的,本文尝试初步挖掘技术哲学智慧之源,立足广义教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借“魅的哲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肖峰;技术的返魅[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3年04期
2 秦汉;论技术与艺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赵伶俐;教学科学、教学技术、教学艺术三位一体中端论——视点结构教学原理及其技术系统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王妍;;虚拟现实技术系统的美学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立春;;论本雅明的艺术本质和发展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3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孟彦文;语言从存在论向伦理学的转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5 赵光旭;;诠释学与华滋华斯的“化身”诗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徐朝友;;斯坦纳译学的海德格尔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陈海燕;;谢林与海德格尔艺术观念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张云鹏;;论审美对象的存在形态[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关莉丽;;当代艺术生产研究关键词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素芹;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制度障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8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9 蔡勇庆;生态神学视野下的福克纳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方旭;论汪立三钢琴作品《他山集》的意蕴“层次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黎;学校教学改革的案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锐;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模型与战略考量[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郝彦君;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月蕊;艺术设计的新语言——论电脑绘画对艺术设计的影响[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周翌;浅论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协调发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张朴;虚拟现实技术使人类文化在两个世界衍生[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子其;;如何听名师的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8年Z5期
2 李天铎;实现教学技术开发计划对信息保证提出的特殊要求[J];管理科学文摘;1995年07期
3 高伟;教学技术—肌肉的刺激[J];田径;2004年04期
4 叶恺;;“释放博客在教育中的潜力”——博客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4期
5 张廷鑫;;多媒体教学应用误区分析及对策[J];丝绸之路;2010年08期
6 邓睿;王健;;我国教师教学技术的历史演变及思考[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7 张云立;;教育技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1984年02期
8 曹勇;;AECT提出教育技术定义的前前后后(下)[J];外语电化教学;1991年02期
9 吴绍莲;课堂教学态势语言艺术的研究与实践[J];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10 常跃中;秦汉园林的特点与意境创造[J];南都学坛;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尚武;;知识经济、教学技术和教育进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谢志坚;;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课堂调控艺术[A];信息技术环境构建与教学应用[C];2009年
3 鲍玮;;古建筑柱础考略[A];中国营造学社建社80周年纪念活动暨营造技术的保护与更新学术论坛会刊[C];2009年
4 胡阔心;;“美人痣”与批评艺术[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郭彦霞;;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应用效应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浦春雄;;调节课堂气氛的艺术[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罗选民;;文化传播与翻译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8 梁秀芬;;谈谈班主任工作中的“无声艺术”[A];广西新时期班主任工作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幸建华;;稿件处理的艺术[A];湖北省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8年论文集[C];2008年
10 胡鸿影;;浅析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艺术[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耳;北京小学生参加艺术培训情况调查分析[N];中国文化报;2000年
2 那国毅;管理是艺术[N];国际商报;2001年
3 段共生;讲究“抓”的艺术[N];解放军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陈辉 实习生 陈静;艺术如何表现科学[N];科技日报;2001年
5 景素奇;变处罚为激励的艺术[N];中国煤炭报;2001年
6 明德;艺术化了的“生活的艺术”[N];人民法院报;2001年
7 本报评论员;艺术的盛会 人民的节日[N];人民日报;2000年
8 刘蓉林(北京大学艺术系);艺术这个汉堡[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花建(作者为上海社科院上海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呼唤更多的艺术社区[N];文汇报;2002年
10 张东;艺术的特征是激情[N];解放军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政文;批判哲学框架中的康德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2 张伟;艺术精神的本体论阐释[D];吉林大学;2002年
3 林志远;艺术设计学科特征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4 鲁克兵;杜甫与佛教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刘亮;晚唐乐府诗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罗燕萍;宋词与园林[D];苏州大学;2006年
7 滕志朋;画者:原天地人生之道[D];暨南大学;2006年
8 陈于书;20世纪中国家具艺术风格解读[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张晚林;徐复观艺术诠释体系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崔红芬;西夏时期的河西佛教[D];兰州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伟;现代主义设计探源[D];河北大学;2005年
2 郝雪鹏;艺术与商业的互动[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3 徐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转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4 赵晨洋;生态主义影响下的现代景观设计[D];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杨林;论艺术的身体性本源[D];武汉大学;2005年
6 罗小娟;艺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宏志;从《永别了,,武器》中读海明威的艺术风格[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柳宇新;科技的进步与艺术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9 申重实;《儒林外史》刊刻传播及艺术说略[D];兰州大学;2006年
10 伍正翔;从“祛魅”到“附魅”:教学设计的范式转换[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812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12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