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本文关键词:现代教育的转向:主体间性教育
【摘要】:传统教育理论建立在主客二分的哲学基础上,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关系是一种主客体关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教育的发展,这种传统的认识论已日益显示出其局限性。而主体间性从"主体—主体"的模式出发,为教育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范式和方法,实现了对主体性教育的超越,从而使主体间性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新的转向。
【作者单位】: 长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主体性 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教育
【分类号】:G40-02
【正文快照】: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黑格尔的“为自然立法”等思想,使得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从此扎根在人们的观念之中。在主客二元对立的思想体系下,主体可以以自己的意志来调整客体,让客体服务于主体。表现在教育中,就是教师对学生的规范,把学生培养成适合国家、教师意图的人。单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建军;;对话,让教育实践智慧不再缄默[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2 冯建军;主体间性与教育交往[J];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06期
3 金惠敏;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彦顺;妙玉新论——对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2 姚石;;超越之维的丧失——对《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叶美芳;;意识形态、合理性与未来发展前景——哈贝马斯的科技观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严晓慧;;艾特玛托夫对现代文明生态危机的文化批判[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0期
6 周海燕;;幻美的补偿[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7 何宇虹;;简析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和丽伟;;爱与艺术的苦恼——试分析比较《诸神复活》与《道林·格雷的画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谢苗苗;;浅谈拉康主体理论视野下大学语文课堂改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10 黄晋卿;王永祥;;压抑下的突破——试比较《越狱》(第一季)和《西游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荆筱槐;陈凡;;技术不确定性的价值观规约——一种技术价值观的功能剖析[A];第6届东亚科技与社会(STS)国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陈凡;;技术图景中人主体性的缺失与重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李权时;吴俊杰;;后现代技术观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金小燕;马佰莲;;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解月光;;欠发达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参与主体需求的现状与特征研究[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蔡芳;罗祖兵;;教育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目的——杜威“教育无目的”论的现实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谈新敏;宋保林;;论技术创新人文化的价值[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张伟;隋东;;科技代价: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10 陈喜贵;;西方马克思主义视野中的社会主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刘国永;德性涌现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7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8 刘新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9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金鹏;符号化政治——并以文革时期符号象征秩序为例[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甄媛圆;奥林匹克运动中技术异化问题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赵苏丹;消费主义批判[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苗荣珍;科技异化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庞丽娟;易凌云;;论教师的缄默性个人教育观念及其外显化[J];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2 易森林;;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的前提性反思[J];上海教育科研;2007年08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德雄;姜新生;;走向主体间性教育[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黄t,
本文编号:837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3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