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
本文关键词:校际均衡发展的政策工具分析
【摘要】:我国的教育不均衡发展主要体现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学校发展的不均衡。作为历史发展产物的校际不均衡,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当前,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指引下,各级各地政府运用不同的政策工具,如命令性工具、激励性工具、能力建设工具、系统变革工具和劝告性工具等,试图不断缩小校际不均衡。但是,每一项政策工具在运用的过程中,各有其适用情境。因此,有必要对正在运用过程中的各项政策工具的优势和不足予以准确评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建议,以充分发挥政策工具的效能。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育管理系;
【关键词】: 校际均衡 政策工具 薄弱学校
【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现代教育领导研修模式的国际比较》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8BZH003 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度优秀博士生培养基金支持,项目编号:2009005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一、校际不均衡发展的由来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计划体制下建立的。围绕迅速实现工业化的赶超战略,形成了国家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建立了以“重点学校制度”为核心的城乡二元、重点和非重点二元的等级化的学校制度。其中渊源已久的“重点校”政策是造成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宏义,许明;美国扶助薄弱中小学的主要措施[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倩;;公共政策执行理论模式评析[J];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12期
2 何莎莎,何酉宁;美国弱势学校评估与扶助机制对我国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5年04期
3 何莎莎,何酉宁;美国弱势学校评估与扶助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08期
4 王春福;;政策网络视阈的政府执行力解析[J];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12期
5 李均;郭凌;;发达国家改造薄弱学校的主要经验[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娟;美国双语教育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启示[D];河北大学;2006年
2 李晓菁;农村基础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发展指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丹;二战后美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徐苑蔚;美国公校私营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吕洪彪;美国爱达荷州初中体育课程标准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洪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6年
7 杨亚敏;21世纪初美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倩;北京市流动人口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模式研究[D];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
9 钟纬;美国NCLB法案灵活权的作用及成因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艳会;美国改进低绩效学校的教师策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小彼得·R·穆迪;曹锡珍;;克劳塞维茨和战争辩证法[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0年02期
2 张维平;;财政职能新论[J];学术研究;1985年04期
3 尹兆祥;经济政策的选择——目标及手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4 邹伟进;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J];江汉论坛;1987年06期
5 高路明;论利率作为内生变数和政策变数如何确定和统一[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6 正村公宏;刘助仁;;经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1987年03期
7 宁智平;区域经济增长极核理论及其在西北开发中的应用[J];兰州学刊;1988年06期
8 崔焕青,武建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运行机制探讨[J];高校理论战线;1988年05期
9 赫朋;;国际收支调节的政策配合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3期
10 郭明奇;杨有振;;财政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机制的三个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198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安录;;可转移发展权与农地城市流转控制[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周鼎金;陈鼎周;;从可持续发展谈绿色照明的评估方法[A];海峡两岸第八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2001年
3 叶欣;秦江萍;;应用汇率目标区理论关键问题的探析[A];2002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胡代光;;借鉴国外经验要切合国情——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稳健货币政策的解析[A];《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C];2003年
5 顾建光;;关于加强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思考[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6 芮国强;;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在沪召开[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7 梁军;;雾灵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价值评估[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钟永红;;有效供给与制度设计:西部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A];陕西省金融学会第十届金融征文评选集[C];2004年
9 顾建光;;关于加强公共政策工具研究的思考[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凡来;环保不能光靠行政手段[N];经济日报;2000年
2 中国银行宁波分行 张振宇博士;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新作[N];金融时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石润梅;让再贷款用在关键处[N];金融时报;2000年
4 记者 董建勤;闲置土地消化有新办法[N];人民日报;2000年
5 人行嵊泗县支行 全富波;公开市场业务的困境及展望[N];上海金融报;2000年
6 李明扬;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工具[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金融时报记者 石润梅;再贷款用在关键处[N];新疆日报(汉);2000年
8 本报记者 苏仁先;谁能给企业孵化器加点温[N];中国商报;2000年
9 任民;WTO成员关税减让基本义务[N];解放军报;2001年
10 戴根有;稳健的货币政策是如何操作的[N];经济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华茂;高技术产业发展与创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曾方;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理论框架和实证分析[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志强;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政策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艳武;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与选择[D];吉林大学;2004年
5 李昭华;国际贸易中的产品消费排污与战略性环境政策[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6 陈艳莹;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实现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7 左伟;入世后中国货币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8 李天栋;均衡汇率理论与人民币汇率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孙立文;WTO《反倾销协议》改革[D];武汉大学;2005年
10 魏晓锋;江苏省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龙学;技术创新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2 穆海权;试析我国贷币政策的有效性[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3 黄颖;发展我国科技产业的创新政策研究[D];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2001年
4 乔英镭;关于规范我国证券交易印花税的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1年
5 胡_g;论区域性财政政策——兼论促进我国中西部发展的财政政策[D];天津财经学院;2001年
6 孙畅;美、新、智三国社会保障制度分析——兼论中国社会保障模式的选择[D];河北大学;2001年
7 李健;关于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D];湖南大学;2002年
8 张月华;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生态税收政策选择[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9 陈锐;国有企业民营化路径及对策[D];安徽大学;2003年
10 郭宇;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8449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44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