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间性视角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定位
发布时间:2017-09-14 17:21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视角中的师生关系及教师定位
更多相关文章: 主体间性 平等尊重 协商合作 共同发展 教师定位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克服了二元对立的主客体关系,强调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交互作用,是主体性研究的深化,已经成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尊重、协商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型关系,突出强调了区别于传统"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的教师主体地位,认为民主型教师、反思型教师和研究型教师应该是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下所有教师追求的目标定位。
【作者单位】: 深圳大学;
【关键词】: 主体间性 平等尊重 协商合作 共同发展 教师定位
【分类号】:G456
【正文快照】: 一、主体间性理论简介主体间性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的,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胡塞尔针对人们对其现象学理论的批评,同时也为了消解所谓的“人的主体性的悖论”而提出了主体间性,以交互主体取代个人主体,因此主体间性也称为交互主体性,或主体际性、共主体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叶黎明;主体的追寻——师生关系的历史嬗变与启示[J];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2 郭湛;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2 吴桂辉;;河南省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3 陈虹;;西方现代童话中的成长仪式原型及文化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4 唐勇,朱长华;学校教育资源分配探讨[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5 卢亚林;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口语教学的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杨凤仙;;关于校本教研建设的思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夏s,
本文编号:8513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51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