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理论视野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本文关键词:传播理论视野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摘要】: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是缩小城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差异的良方,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传播理论给予教师专业发展模式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的支持,城乡互动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则从实践上支持和丰富了传播理论的发展。同时,用传播理论解释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模式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的重要途径。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传播理论 教师专业发展 城乡互动 传播模式
【基金】: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课程编号:GSBG[2009]GXG146)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一、前言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指出:“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尽管近年来各地义务教育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在一些地方和有些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先浪;国际化城市建设与青少年素质现代化[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黄建年;图书馆生态学基本规律初探[J];图书与情报;2005年01期
4 韦世艺,丁小明;对当前高校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反思[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年01期
5 芦苇;艺术课程从分科走向综合的合理性探讨[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10期
6 程红艳;学校教育环境浅探[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黄荣怀;江新;张进宝;;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04期
8 庄榕霞;王铟;;农村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若干问题的生态学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9 杨静文,朱宪辰;冀豫浙中小企业集群中的创业机制实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2期
10 赵建华;;生态学视角下的实践教学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玲;胡涌;粟俊红;张仕固;柳晓玲;;教育生态学的研究进展概述[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粟俊红;胡涌;王玲;柳晓玲;张仕固;;高等教育中的生态问题探讨[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朱丽献;李兆友;;企业技术创新采纳的基本内涵及行为表现[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姜国辉;李耿贤;王宛如;;由知识管理概念推动产业创新与示范性——以台湾为例[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马佳宏;蒋关军;;生态经济学视野中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新课题[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王亮;;模仿——西部欠发达地区媒介发展的有效战略[A];首届中国传媒经济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志强;潘晓东;;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创新扩散分析[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孔冬;管理生态学[D];苏州大学;2003年
3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三福;教学的语用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兴;高技术企业创新行为与创业发展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7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刘孝廷;未来的哲学研究——未来形而上学导论[D];吉林大学;2004年
9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10 苏德;多维视野下的双语教学发展观[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硕立;论“科学—人文”整合体育观[D];四川大学;2001年
2 宫火良;河南省高中教师工作满意度现状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2年
3 张等菊;道德教育:生态学视界的研究及其合理性论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谭文柱;产业集群的机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王静;美国中小学环境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晓玲;重庆市九龙坡区陶家镇学校开发利用乡村课程资源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陈洁;国际理解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忠福;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赵琦;上海市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10 陈超然;大学教师工作压力的现状及其与人格维度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何克抗;;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2 刘瑞儒;黄荣怀;;也谈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8期
3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邢俊升;姚蓓;;基于Web3.0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资源库建设浅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年07期
2 王增芳;;虚拟学习社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3 王海波;陈伟杰;;基于教育城域网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系统初探[J];软件导刊;2005年06期
4 刘瑞娜;王丽娟;马霞;;Blog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的潜力[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5 于海涛;安洪涛;王s
本文编号:8531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5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