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
本文关键词:试论对话教学的知识基础
更多相关文章: 对话教学论 知识的探究性 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的个人性 间接经验论 讲授教学 个体认识 符合真理 总体认识 凯洛夫教育学
【摘要】:我国"讲授教学论"的认识论基础是"符合真理论"与"间接经验论"。揭示、反思其社会历史与认识上的根源,超越"符合真理论",走向"对话真理论";超越"间接经验论",实现个体认识与群体认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儿童认识与成人认识两两间的融合,是重建我国课堂教学的理论前提。对话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是知识的探究性、社会性与个人性。三者的融合即为"尊重个性差异的合作性探究"。这正是对话教学所追求的境界——知识、教学与民主彼此重合且化为一体。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关键词】: 对话教学论 知识的探究性 知识的社会性 知识的个人性 间接经验论 讲授教学 个体认识 符合真理 总体认识 凯洛夫教育学
【基金】:作者主持的上海市曙光计划项目“重建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研究成果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一、引言我国传统的“讲授教学论”把“讲授法”这一具体的教学方法强化为教学的本体,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系统讲授……是教学的最具有决定意义的东西”,[1]“一切学习都(即)是接受学习,学生的学习更是如此”,[2]“注重知识传授是中小学校教育教学的本质(职)”。[3]这样就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国庆;作为意识形态的学校与职业教育课程的学问化[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34期
2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5 王笃勤,卜焕芳;自主学习与教材把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7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8 石中英;;教学认识过程中的“错误”问题[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9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10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文兵;;当代西方哲学的一种价值观:多元中的追求[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若干问题[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4 李刚;李玲;;《资本论》与统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高天明;二十世纪我国教学方法变革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彭虹斌;课程组织研究——从内容到经验的转化[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家军;学校教育的隐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宇文;社本主义教育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2 李世泽;从人力资源开发看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3 沈丹丹;儿童“最宜发展区”与“最佳发展序”的探索[D];浙江师范大学;2002年
4 郭立亚;语文课程标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玉静;认识论视野中的教学评价变革[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6 陆骅;“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实施科学教育的课程理念探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7 杨春霞;苏州市小学教改实验的实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3年
8 许文果;对赫尔巴特学生观的再认识[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田鹏;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占建青;大众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哲学思维方式[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4 张华;;课堂教学的重建:走向研究性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05年01期
5 孙喜亭;中国教育学近50年来的发展概述[J];教育研究;1998年09期
6 邹有华;教学认识论[J];课程.教材.教法;1982年01期
7 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问题与意义[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8 张红霞;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3期
9 于伟;论坚持合规律性的教育观[J];教育学报;2005年05期
10 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年02期
,本文编号:875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75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