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学的专业性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学的专业性
【摘要】: 目前,教育学的发展看似繁荣,实则艰难。从教育学的理论发展方面来看,教育学成为“相关学科的领地”的现象一直存在;从教育实践看,教师这个职业仍然具有可替代性;从日常生活中看,无论是受过教育的,还是未受过教育的,无论是教育界以外的人士,还是教育的业内人士,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自己对教育的看法,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教育行为。这种种状况都与教育学的专业性密切相关。无论是与自然科学相比,还是与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相比,教育学的专业性都不强,教育学丧失了学科尊严。而已有研究中对于教育学专业性的研究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本文就是围绕“教育学的专业性”而展开研究的。这一研究属于元教育学研究。它对教育学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它有助于提高教育学研究的专业化水平,有助于让教育学走出困境,有助于找回教育学的学科尊严。此外,这一研究也会对实践层面的教育学专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属于理论性质的研究,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文献法和理论分析法。 本文以“教育学的专业性”为中心,主要内容包括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构成、影响教育学专业性的因素以及如何增强教育学的专业性等四个方面。 本文的研究从界定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入手,认为教育学的专业性是对教育学的专业化水平和专业化能力的一个指称,指的是教育学的专业化程度。它包括教育学的独立性、规范性、深刻性和系统性四个方面。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教育学专业性的构成有五个方面:教育认识主体的专业性、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限定的专业性、教育认识过程的专业性、教育认识成果的专业性、对教育认识过程和成果检验的专业性。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与构成是对教育学专业性的静态认识。 我们还对教育学的专业性进行了动态分析,分别探讨了影响教育学专业性产生与发展的因素和增强教育学专业性的理性思路这两个问题。教育学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的要求是影响教育学专业性产生的理论因素,而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就成为教育学专业性产生的实践动力。而影响教育学专业性发展的因素则包括教育实践的因素、理论环境因素、教育研究人员因素、教育学自身的因素这五个方面。 最后,分析了增强教育学专业性的理性思路。这个问题是建立在教育学专业性的构成的基础上的。教育学专业性的构成是教育学专业性的载体。因此,通过增强教育学的五个专业性构成就可以实现教育学专业性的发展。其中,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性是最重要的载体,它对教育学专业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学 专业性 教育认识 教育知识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0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3
- 第一章 引言13-18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的目的13
- 1.1.2 研究的意义13-14
- 1.2 文献研究综述14-17
- 1.2.1 关于教育学专业性的直接研究14-15
- 1.2.2 国外的研究15-16
- 1.2.3 我国的研究16-17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17
- 1.4 研究的方法17-18
- 第二章 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18-23
- 2.1 专业、专业化与专业性18
- 2.2 关于“教育学”的说明18-19
- 2.3 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19-23
- 2.3.1 教育学的独立性19-20
- 2.3.2 教育学的规范性20-21
- 2.3.3 教育学的深刻性21
- 2.3.4 教育学的系统性21-23
- 第三章 教育学专业性的构成23-27
- 3.1 教育认识主体的专业性23-24
- 3.2 对教育学研究对象限定的专业性24
- 3.3 教育认识过程的专业性24-25
- 3.4 教育认识成果的专业性25-26
- 3.5 对教育认识过程和成果检验的专业性26-27
- 第四章 影响教育学专业性的因素27-36
- 4.1 影响教育学专业性产生的因素27-28
- 4.2 影响教育学专业性发展的因素28-36
- 4.2.1 实践因素—教育实践的发展29-31
- 4.2.1.1 教育实践对教育学专业性的内涵的影响29-30
- 4.2.1.2 教育实践对教育学专业性的构成的影响30-31
- 4.2.2 理论环境因素—其他学科的发展和学术环境31-33
- 4.2.2.1 其他学科的发展对教育学专业性发展的影响31-32
- 4.2.2.2 学术环境对教育学专业性发展的影响32-33
- 4.2.3 人的因素—教育研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33
- 4.2.4 教育学自身的因素—教育学的相对独立性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33-36
- 4.2.4.1 教育学的相对独立性33
- 4.2.4.2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特点33-36
- 第五章 增强教育学专业性的理性思路36-41
- 5.1 增强对教育学研究对象限定的专业性—寻找教育领域的一般问题并确定其所属的理论范围36-37
- 5.2 增强教育研究过程的专业性—找到合适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合理地运用于研究过程37-38
- 5.3 增强教育研究成果的专业性—从教育研究成果的形式和内容方面着手38-39
- 5.4 增强对教育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检验的专业性—确定并执行检验教育研究过程和成果的标准39
- 5.5 增强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性—从教育研究人员的专业思维、专业情感和专业品质着手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6
- 发表文章目录46-47
- 致谢47-48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48-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家成;;论班主任工作的专业性——基于对班主任工作复杂性的认识[J];基础教育;2011年04期
2 张晓玲;;突出专业性 打造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色——以几种典型专业核心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1年05期
3 金晓燕;;简析英文合同的词汇特征[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田光耀;;中职语文教学之浅见[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18期
5 胡艺芬;;高职物理教材建设之我见[J];中国校外教育;2011年12期
6 魏井福;雷鹏;姬晓琴;;探析加强二级学院就业指导队伍建设的必要性[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5期
7 佘秀珠;;英语作业的优化设计[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8 谢青松;;医疗损害鉴定制度“一元化”构建探讨[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06期
9 ;“久光杯”全国魔方公开赛 上海赛[J];小学科技;2011年08期
10 刘斌志;王廷坚;;游戏如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J];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全国专业性及地区性数据库会议[A];第九届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0年
2 周小华;;高校学报的专业性与综合性分析[A];学术期刊编辑学理论与实践[C];2010年
3 练江帆;郑志明;;浅谈气象电视编导对图形图像的把握[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任奉权;王炬;;寻求专业性与大众化之间的对话——谈教育电视节目发展中的问题[A];中国教育电视:挑战与对策——第四届中国教育电视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3年
5 方宣钧;;科技社团应当为科学家提供专业的服务产品——以海南省生物工程协会运作为例[A];第三届海南省科技论坛论文选编[C];2005年
6 赵元升;;古籍修复与文物保护[A];传统装裱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西平;胡海金;;高校学报媒体的产业化经营[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8 邹祖烨;;技术经纪的新挑战——专业性、集成性和增值性(摘要)[A];首届中国技术市场论坛论文集[C];2003年
9 李庆文;;归位与独特——对中国行业报发展模式的思考[A];论传媒改革与发展——中国传媒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3年
10 刘云;;术语泛化的途径、特点和动因[A];第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苹;我市首家专业性书法协会批准设立[N];绵阳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李颖;“木棉之死”折射专业性缺失[N];中国花卉报;2011年
3 夏青;独董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不可或缺[N];证券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王薇;轻工精品展凸显专业性和对接性[N];中国食品报;2011年
5 通讯员 周玮;中国首家专业性白银协会在上海普陀成立[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6 记者 胡军华;郑永刚:亲力亲为“摊薄”专业性[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孙善臣;南京佳力图:以专业性赢得市场[N];中国政府采购报;2011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杨超;电子商务:“适当过热”中寻求专业性发展[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9 记者 王波;四大主体活动强调“品牌”“服务”“专业性”[N];中国电影报;2005年
10 贵德 建平 焦疆;专业邮票应加强专业性[N];中国集邮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蓓蕾;基于网络和信任理论的消费者在线口碑传播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杨炯星;独立董事制度建立后公司治理与其绩效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李红玲;基于市场距离的R&D人员绩效考核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张光进;基于绩效特征的考评方法权变选择——对知识员工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齐丽云;客户知识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晓强;品牌代言人对品牌资产的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孙大强;基于中国文化情境的心理账户探索性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敏;创业投资机构行为、企业能力与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沛;媒介专家的专业性和公共性探析[D];安徽大学;2010年
2 陈强;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业性[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3 程真;高等教育的专业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惠雨;论教育学话语的若干问题及未来趋势[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茂;以专业的方式——毕业创作工作报告[D];四川大学;2005年
6 徐来群;我国综合型大学教师培养的基本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7 陈亮;专业性的迷失[D];安徽大学;2007年
8 李艳慈;法学本科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邹一戈;新世纪《纽约时报》言论版专栏评论特色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10 朱丽;审计委员会特征与审计收费相关性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76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76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