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
本文关键词: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
【摘要】: 现代社会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使得现代教育成为“逻各斯中心”的教育,师生关系研究一直以来围绕着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谁主谁从而纠缠不休,难以跳出二元对立思维的框限,致使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两项对立。现代性对理性、终极价值观等的追求导致教育的最终目的仅是为了传递给学生一些实用的知识,教育的本质也被视为与生产无异的机械化操作过程。这就意味着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在被教师以“物”的眼光观照中物化了。 为此,本文从以颠覆现代性为己任的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出发,旨在解构处于“异化”泥沼的现代性的师生关系。后现代主义倡导不确定性、推崇多元化、尊重差异性、提倡非理性,这些理念为本论文所试图建构的审美型师生关系给予了丰富而独特的理论滋养,为师生关系走出现代性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在审美型师生关系中,师生在交往、互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不仅仅是美的外表和美的形式,也不仅仅是美的方法和手段,更为重要的是美的人性和人情,是生命品质的相互确证,是生命情感的交互辉映,是生命意义的体验升华。 基于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理论的省视和反叛,文章第一部分首先从问题提出的背景、依据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本课题研究的现状等三个方面探讨问题的缘起,认为借助后现代主义的观点和思维特征,为建构审美型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可能,这是本文立论的基础。第二部分通过对后现代谱系的考查以及与现代性关系的审视,归纳出后现代主义蕴涵审美特质的精神主旨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第三部分从对现代性师生关系反思和批判的角度,深刻剖析了现代性师生关系建立的理论依据和主要特征。文章的第四部分详细论述了后现代语境中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内涵及其建构策略。文章第五部分为结语,指出后现代主义并非尽善尽美,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它是对现代性的互补与超越,在应用于我国教育领域时需要考虑其适切性。
【关键词】:师生关系 后现代 审美 现代性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5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第一节 选题缘由9-11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1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11-12
-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12-18
- 第二章 现代与后现代之辨18-33
- 第一节 何谓“现代”18-20
- 第二节 何谓“后现代”20-25
- 一、后现代谱系20-22
- 二、后现代范畴界定22-25
- 第三节 后现代的精神主旨25-30
- 一、消解“中心”26-27
- 二、拒斥“同一性”27-28
- 三、抨击“理性主义”28-30
- 第四节 后现代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影响30-33
- 第三章 后现代对现代性师生关系之解构33-43
- 第一节 现代性师生关系表征33-37
- 一、迷恋“中心”34-35
- 二、追求“同一”35-36
- 三、推崇“理性”36-37
- 第二节 现代性师生关系的危机37-43
- 一、断裂的关系37-40
- 二、坍塌的神话40-42
- 三、缺失的情感42-43
- 第四章 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43-63
- 第一节 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内涵45-57
- 一、特征:“我—你”的相遇46-48
- 二、功能:唤醒与生成48-50
- 三、价值:感性复苏与个性彰显50-54
- 四、境界:诗意的栖居54-57
- 第二节 审美型师生关系的实现57-63
- 一、从“中心”到“平等”:为审美自由创造条件57-59
- 二、从“独白”到“对话”:为师生相互欣赏提供可能59-60
- 三、从“同一”到“多元”:凸显教育审美的多样性60-61
- 四、从“遮蔽”到“敞开”:关注师生的情感体验61-63
- 结语63-69
- 参考文献69-72
- 附录72-73
- 后记73-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勉;;中小学师生关系的调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3年04期
2 狄少军;;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教好英语的前提[J];天津教育;1993年04期
3 刘相博,陆广珍;融洽师生关系是实施愉快教学的前提[J];内蒙古教育;1997年03期
4 黄晓玲;试论素质教育中师生关系与教师角色的塑造[J];教学与管理;2001年18期
5 王丹;;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心理效应[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鞠正刚;教师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J];丹东师专学报;2002年S1期
7 苏敏;尊重与赞赏——构建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桥梁[J];广西教育;2002年32期
8 肖利,张晓芬;面向21世纪建立新型的高校师生关系[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张培;道德教育中师生关系研究的一般趋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12期
10 邱爱萍;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媛媛;樊晶;;试述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2 张春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实践与思考[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3 张颖;;用赏识托起学生飞翔的翅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何彩虹;;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孙玉民;;“交流”——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6 孙丽娜;;坚持“三多三少”教育理念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7 张秀梅;;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8 王茜;陈会昌;;师生关系对小学一年级同伴关系影响的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权江红;伍新春;;教师效能系统训练对师生关系以及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利;;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之我见[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彦林;太远太近与恰到好处[N];济宁日报;2008年
2 九江县一中 谢翔;如何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N];九江日报;2009年
3 双滦区河北承德实验中学校长 李振文;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N];承德日报;2009年
4 红安四中 耿协金 曾建新;打造良好师生关系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N];黄冈日报;2010年
5 山大华特卧龙学校西校区初中部 刘富强 国树锋;素质教育中要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N];学知报;2010年
6 黄山中心小学 杨进;老师,朋友[N];徐州日报;2008年
7 南华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秀萍;浅谈构建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关系[N];云南经济日报;2009年
8 姚娜;转差教学建立和谐师生关系[N];锦州日报;2010年
9 徐平 辽宁大学副校长;从教学入手重建大学师生“从游”关系[N];中国教育报;2011年
10 龙玫;师生关系期待互信平等[N];人民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辛鹏;当代中国高校师生关系冲突的文化透视[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洋;求同存异:在冲突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D];南开大学;2010年
3 韩雅丽;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4 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文正东;儒学变迁中的师生关系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晓静;课程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江腊生;后现代主义与中国20世纪90年代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8 陈家起;体育教学的生命解读[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9 赵荷花;学习的教学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杨咏梅;从管治到善治[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健;后现代视野下审美型师生关系之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蒋天策;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构建方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李江平;试论新课程下的师生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煜;论民主式师生关系与学生个性发展[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郝项莉;师生关系的当代形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胡君霞;论创新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的特征与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桂月;《英语课程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勉媛;初中生自尊的发展及其与师生关系、学业成绩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925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89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