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

发布时间:2017-09-23 20:04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技术作为一种理解教育的独特方式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技术 开发取向 系统建模


【摘要】:本文从技术的定义出发,提出来技术的内涵定义,并在确定了教育技术的基本内涵基础上,深入分析了现有教育研究的各种理解方式以及它们的不足,提出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理解教育的方式。技术是人类规定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一种独特的技术,体现为一种独特的信息变换方式。教育技术是指课程系统和教学系统的构造技术。这种教育技术不但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独特的理解教育的认知功能。教育技术将引导人们放弃直观的立场和简单的范式,而采用复杂系统的立场和开发取向来研究教育,以教育系统为研究对象,关注的是教育现象(问题)的设计根源,采用系统建模、信息流分析以及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来理解教育。这种理解方式放弃了使用命题系统或者公式方式来表征教育规律,而是站在进化论的立场上,利用教育模拟(仿真系统)来表征教育规律。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关键词】教育技术 开发取向 系统建模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一、什么才是教育技术早期人们认为,教育技术就是教育中应用的媒体技术。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备受诟病的唯媒体论。人们为了摆脱唯媒体论,便将教育技术的外延进行扩展,认为教育技术是指教育实践活动中运用的方法、工具和经验技巧的总和。然而“总和说”并不能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丹;从“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到“中国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研究范式与思维方式[J];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02期

2 杨开城;教育技术学——“开发取向”的教育理论探究[J];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3 冯建军;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教育研究;1998年01期

4 倪钢;技术本质的隐喻理解及其微观解释[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06期

5 张弘政;从技术的二重性看技术异化的必然性与可控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05期

6 曹晶;刘丹;;现象学研究范式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7期

7 丁俊丽,赵国杰,李光泉;对技术本质认识的历史考察与新界定[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8 曾颖;;“复杂范式”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构[J];文教资料;2006年28期

9 杨开城;;一种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技术人造物缺陷分析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5年08期

10 杨开城;;教学系统分析技术的初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云飞;;先验还原与现象学的世界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周钧;;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范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3 巨乃岐,邢润川;广义技术初探——试论技术的四种基本形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徐用吉;林清华;黄炜;;高校学报促进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实证[J];编辑学报;2007年01期

5 谢惠加;;知识产权合理性再解读——以马克思劳动观、私有财产观和技术观为视角[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马忠法;;TRIPS协议规则下政府可以享有的知识产权立法选择——以促进技术转让为重点[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年10期

7 陈健乐;;论马克思早期技术哲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透视[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21期

8 张今杰;唐科;;“技术化生存”与“生命关怀”[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9 周会娟;从一元到多元:教育研究范式的反思与展望[J];成人教育;2004年04期

10 易显飞,林慧岳,田富俊;技术创新主体论: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大洲;关士续;;走向技术认识论研究[A];第八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2 倪钢;许宁;;技术与艺术关系问题解析[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3 尤军丽;;制度之技术哲学探究[A];“中国工程技术哲学的繁荣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高峰论坛暨辽宁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5年年会会议交流材料[C];2005年

4 倪钢;;基于隐喻理解的生态学的技术结构理论[A];“青年科学家创新与社会条件支持系统”课题研究论文集[C];2006年

5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李勇;陈凡;;科学—技术关系的历史逻辑与当代特征[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7 俎营营;;技术异化的反思[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8 王文东;;论高科技与人类生存的双重向度——生存论视域中的高科技问题探讨[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9 陈凡;李泽清;;论技术教育的三重特性[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宋朝普;青年卢卡奇对现代性的批判[D];复旦大学;2011年

6 胡传顺;伽达默尔伦理学的释义学意义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满意;网络人际互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视域[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9 郑龙云;今道友信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10 管锦绣;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峰;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3 孟春梅;企业技术生态化的哲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波;论科技进步之价值合理性[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旭;可持续发展矛盾分析与消解[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少宏;托夫勒“技术社会形态论”的评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莎莎;小学语文新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活体验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晓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10 范兵;教育即批判[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刚,杨忠;试论隐喻思维的特点及功能[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2期

2 何克抗;也论教学设计与教学论——与李秉德先生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3 何克抗;网络时代呼唤教育理论创新(上)——对皮亚杰(J·Piaget)“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的质疑[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4 李文光,张文兰,何克抗;有关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 徐晓东;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方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9期

6 徐长福;论个别性与本质主义的矛盾──反思本质主义的一条新思路[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进步机制的三阶段分析与整体研究[J];工业工程;2000年01期

8 赵国杰,刘立秋,王亚强;技术的维-色-相结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1999年03期

9 叶澜;世纪初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断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宋秋前;教育行动研究述评[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建利;教育技术学元研究论纲——教育技术学若干基本理论问题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2 杨惠中;;教育技术学简论[J];外语电化教学;1982年02期

3 张诗亚;;教育技术学的定义、性质及研究范围[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7年03期

4 刘永政;教育技术学[J];中国远程教育;1992年07期

5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6 庹向东;信息技术与高师“教育技术学”课程整合初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7 冯秀琪;教育技术学的概念与学科定位[J];开放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8 林启者;教育技术学的服务观[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5期

9 蔡e,

本文编号:9071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071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35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