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校体育课程 体系 性质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摘要】:21世纪的教育是培养会认知、会做事、会生存、会共同生活的“完整的人”的全面教育,全面的教育需要整体的课程,整体的课程促进全面教育发展。课程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核心要素应适应教育的需要,体现全面性、连续性和整体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教育体系中开设年限最长、也是占有重要地位并能产生巨大影响的课程之一,是由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体育文化知识传承的载体,是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多样性的变化,符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满足学校体育课程科学化发展的需求,是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分析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借鉴系统论、课程论等相关理论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等进行论证;对建国后颁布的8部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7部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5部高等学校体育指导纲要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层次性进行分析;对体育课程研究的相关文献成果进行了综述;运用调查法对7个省(直辖市)的1370名体育教师和7971名大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学校体育课程的现状。得出结论: 一本研究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体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梳理,明确了各主要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其所包含的内容。具体表现为: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由纵向的学段目标、横向领域目标和内部结构的内容目标构成,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具体性、层次性和适应性特征;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基础,是由体育基础理论和体育技术技能构成的知识体系的总和;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的实现途径,是由课程实施主体、实施途径、实施环境和实施效果构成的课程实践行动;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的监督、反馈和保障,是由体育课程教材评价、过程评价、效果评价和环境评价构成的完整的评价机制。 二本研究论证了学校体育课程是具有鲜明学科特性的“技能性”的综合性课程;体育运动属于身体认知性知识,是体育文化的主体内容,提出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应该是传播体育文化——即传授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体育课程必须精选并合理组织课程内容的观点;将体育课程评价定位在学校层面,并拟定了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指标。 三对学校体育课程体系主要构成要素的发展演变和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体育课程体系各要素的历史发展特征和当前的存在状况与问题。 (一)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发现,课程目标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与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教育思想相吻合;但是课程目标的层次性、递进性不明确;表征形式单一,,以“普遍性目标”为主;体育课程目标的内部结构层次不清晰,难以区分认知性目标、体验性目标、技能性目标;“增强体质”是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在层次性、递进性和表征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但是对于体育课程首要目标是传授运动技术技能知识的认识仍显不足。 (二)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研究发现,课程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课程形式、性质和内容类别上呈现融合与增加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目前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具有一致性;体育课程内容以现代体育运动项目为主,基本满足体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但是教学内容体系庞杂,且对传统体育项目、时尚体育项目重视不足。 (三)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发现: (1)在课程实施主体方面,体育教师具有端正的职业态度,对体育课程改革表示赞成,能够准确定位教师角色;对体育课程在各学段的作用认识准确,能够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模式,并有准备的实施体育教学。但是体育教师继续学习机会不多,知识更新程度有所欠缺,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课程首要目标的贯彻力度不够;管理者对体育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多数学生喜欢现行体育课程,具有积极地态度。 (2)在实施途径方面,各级学校都能按照规定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课时数设置基本保证每周2学时;但是体育课程被占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体育课程教学组织安排形式有待改进和完善;常规的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开展较好,但是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较为单一。 (3)在实施环境方面,关于课程实施的各项制度和体育教学应具备的文本文件比较完整;但在校园体育氛围、教师待遇等软件环境方面有所缺失,在体育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以及体育教材等硬件环境方面存在不足。 (4)在实施效果方面,多数学生对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师持喜欢和满意态度;学生通过体育课程能够学到一些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知识,对学生运动参与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具有一定影响。 (四)通过对建国初始至2000年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研究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经历了评价主体由“单一”向“多元”、评价对象由“体育教学”转向“体育课程”、评价取向由“目标取向”向“目标取向”与“主体取向”相结合发展的过程,呈现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趋势。通过现状调查发现,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在体育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方面较为成熟、完善,对体育课程教材、课程环境的评价涉及不足;学业评价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参与评价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体育教师对课程评价的理论认知有待提高,以便正确认识课程评价与学生学业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区别。 四完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在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方面,将运动技术技能目标放在突出地位。 (二)体育课程内容加大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和时尚体育运动项目内容,以体现体育知识的多元性;明确课程内容的精教部分和介绍部分,并在课程内容组织上给予明确体现。 (三)通过发挥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的积极作用;有效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拓宽和发展体育课程实施的途径;改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等方式提高体育课程实施的效果。 (四)通过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元评价体系和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机制;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将课程评价落到实处;加强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专业素养,建立高水平的课程评价队伍等方式,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高课程评价的作用和效果。
【关键词】:学校体育课程 体系 性质 目标 内容 实施 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807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7
- 绪论17-24
- 一 选题依据17-23
- (一)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直接的体现17-18
- (二)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核心18-19
- (三)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效果的疑问19-20
- (四)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20-23
- 二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的目的23-24
- 1 文献综述24-44
- 1.1 关于课程与体育课程定义的研究24-31
- 1.1.1 关于课程定义的研究24-28
- 1.1.2 关于体育课程定义的研究28-30
- 1.1.3 结构与课程结构30-31
- 1.1.4 体系与课程体系31
- 1.2 国外关于课程理论的研究31-37
- 1.2.1 国外课程理论研究的历程31-35
- 1.2.2 国外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35-37
- 1.3 国内体育课程研究现状分析37-44
- 1.3.1 体育课程研究文献的时间分布37
- 1.3.2 体育课程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分析37-43
- 1.3.3 关于体育课程体系的研究43-44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44-50
- 2.1 研究对象44
- 2.2 研究方法44-50
- 2.2.1 文献法44
- 2.2.2 调查法44-48
- 2.2.3 数理统计法48-49
- 2.2.4 分析法49-50
- 3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研究的理论基础50-69
- 3.1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哲学基础50-52
- 3.1.1 哲学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50-51
- 3.1.2 哲学基础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51-52
- 3.1.3 哲学基础在体育课程研究中的运用52
- 3.2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心理学基础52-56
- 3.2.1 心理学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53-54
- 3.2.2 心理学基础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54
- 3.2.3 心理学基础在体育课程研究中的运用54-56
- 3.3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社会学基础56-58
- 3.3.1 社会学在课程研究中的作用56-57
- 3.3.2 社会学基础在课程研究中的运用57-58
- 3.3.3 社会学基础在体育课程研究的运用58
- 3.4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体育科学基础58-61
- 3.4.1 体育课程的生物学基础58-60
- 3.4.2 体育课程的教育学基础60-61
- 3.5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课程论基础61-66
- 3.5.1 古希腊“三杰”的课程理论中的体育课程61-62
- 3.5.2 人文主义者的课程理论中的体育课程62-63
- 3.5.3 卢梭和裴斯泰洛齐课程理论中的体育课程63-65
- 3.5.4 杜威的课程论思想中隐含着体育课程的元素65-66
- 3.6 学校体育课程研究的系统论基础66-68
- 3.6.1 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原则66-67
- 3.6.2 学校体育课程体系的层级结构67-68
- 3.7 小结68-69
- 4 学校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69-77
- 4.1 体育运动是身体认知性知识69
- 4.2 学校体育课程是具有“技能性”的综合性课程69-74
- 4.2.1 学校体育课程符合活动课程的特点70-71
- 4.2.2 学校体育课程符合学科课程的特点71-72
- 4.2.3 学校体育课程符合综合性课程的特点72-73
- 4.2.4 学校体育课程属于“技能类”课程73
- 4.2.5 学校体育课程符合“学术性课程”的特点73-74
- 4.3 学校体育课程具有鲜明学科特点74-76
- 4.3.1 学校体育课程是身体认知课程,具有“技艺性”和“自然性”特点74-75
- 4.3.2 学校体育课程是生活教育课程,具有“情意性”和“人文性”特点75-76
- 4.3.3 学校体育课程具有学科特殊性76
- 4.4 小结76-77
- 5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是体育课程的核心77-119
- 5.1 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认知77-84
- 5.1.1 对“课程目标”含义的多样性理解77-79
- 5.1.2 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认识79
- 5.1.3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具有多功能性79-81
- 5.1.4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来源具有多向性81-84
- 5.2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84-88
- 5.2.1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类型84-85
- 5.2.2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阐释85-86
- 5.2.3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要求86-88
- 5.3 建国后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演进与发展88-113
- 5.3.1 学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演变具有时代特色88-94
- 5.3.2 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演变与发展94-106
- 5.3.3 现行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分析106-113
- 5.4 对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体系的构想113-117
- 5.4.1 学校体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掌握体育技术技能知识114-116
- 5.4.2 学校体育课程首要目标的构成116-117
- 5.5 小结117-119
- 5.5.1 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目标发展的总结117-118
- 5.5.2 对学校体育课程首要目标建议118-119
- 6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基础119-166
- 6.1 对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阐释119-130
- 6.1.1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含义119-120
- 6.1.2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是体育课程的直观体现120-121
- 6.1.3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性质与特点121-124
- 6.1.4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与影响因素124-125
- 6.1.5 选择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原则125-130
- 6.2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演变与发展130-141
- 6.2.1 体育课程内容的形式发展为体育基础理论与体育技术技能并存130
- 6.2.2 体育课程内容的性质从单一的“必修”走向“必修与选修”结合130-132
- 6.2.3 体育课程内容类别呈增加趋势132-133
- 6.2.4 体育课程具体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133-141
- 6.3 学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现状与需求分析141-153
- 6.3.1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分析141-149
- 6.3.2 体育教师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149-152
- 6.3.3 学生对体育课程内容的需求分析152-153
- 6.4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存在问题153-155
- 6.5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构成155-160
- 6.5.1 体育课程内容的类型156-157
- 6.5.2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的结构157-160
- 6.6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组织分析160-164
- 6.6.1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组织具有取向性160-162
- 6.6.2 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组织形式162-164
- 6.7 小结164-166
- 7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是体育课程的实现途径166-232
- 7.1 对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认知166-172
- 7.1.1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含义166-167
- 7.1.2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本质是“行动”167-168
- 7.1.3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价值体现168-170
- 7.1.4 体育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170-172
- 7.2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体系的构成要素172-180
- 7.2.1 “人”是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的直接主体173-177
- 7.2.2 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177-179
- 7.2.3 教学环境是体育课程实施的基本保障179-180
- 7.2.4 体育课程实施效果180
- 7.3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180-224
- 7.3.1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主体现状分析180-196
- 7.3.2 学校体育课程实施途径现状分析196-207
- 7.3.3 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现状分析207-214
- 7.3.4 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现状分析214-224
- 7.4 提高体育课程实施效果的对策224-230
- 7.4.1 充分发挥主体在体育课程实施中的积极作用224-229
- 7.4.2 完善体育课程实施途径的对策229-230
- 7.4.3 改善体育课程实施环境的对策230
- 7.5 小结230-232
- 8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是体育课程的监督保障232-261
- 8.1 对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认知232-236
- 8.1.1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含义232-233
- 8.1.2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层级定位与评价对象的确立233-235
- 8.1.3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功能235
- 8.1.4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三种取向235-236
- 8.2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构成236-245
- 8.2.1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主体237
- 8.2.2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类型与方法237-240
- 8.2.3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对象及评价指标240-245
- 8.3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历史发展245-253
- 8.3.1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发展的总体情况245-249
- 8.3.2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发展的分项论述249-253
- 8.4 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分析253-258
- 8.4.1 体育教师对体育课程评价的认知253-255
- 8.4.2 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业评价分析255-258
- 8.4.3 体育教师对目前学生学业评价的认可程度258
- 8.5 完善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建议258-259
- 8.5.1 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评价的元评价体系258-259
- 8.5.2 建立多元化的体育课程评价主体机制259
- 8.5.3 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将课程评价落到实处259
- 8.5.4 加强体育课程评价主体的专业素养,建立高水平的课程评价队伍259
- 8.6 小结259-261
- 结论261-264
- 参考文献264-273
- 附录273-286
- 后记286-287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28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蕾;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功能与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2 朱鹏屏;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之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3 刘晓莉,肖焕禹;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4 赖炳森;;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年02期
5 胡庆山;郭敏;王健;;体育课程实施中“异变”问题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10期
6 何元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科性质及主要特征[J];体育学刊;2002年03期
7 张振丰,董亚玲;论体育教学的环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3年03期
8 陈珂琦;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体育与健康》选项教学内容研究[J];体育学刊;2005年01期
9 石振国,田雨普;信息化时代体育教学环境的系统观[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范传芳,陈同先,白风瑞;体育目标与体育课程思考[J];体育与科学;200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志红;学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构建与可操作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细谦;体育课程实施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朱伟强;基于标准的体育课程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勤;中国基础教育体育课程内容设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6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王坤;中美两国高校体育课程比较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陈金凤;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熊泽南;论体育课程环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怿;新中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演进历程及改革[D];河南大学;2007年
5 张爱民;20世纪以来我国初中体育课程目标主流价值取向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6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46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