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原因
本文关键词: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原因
【摘要】: 校园应该是宁静、祥和的传播思想、教书育人和发展学术的圣地。但是,现在的美国校园已经被暴力事件打破了宁静,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和教学环境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各种美国社会上的暴力和犯罪事件也渗透进入了校园,校园暴力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校园暴力问题趋于严重,暴力事件发生频率越来越高,暴力形式也越来越恶劣。研究美国校园暴力的表现形式和严重性进而探究暴力背后的原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列举了破坏行为,恃强凌弱,性别暴力,仇恨罪行和枪击作为典型的校园暴力表现形式。论文借助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的暴力理论,尤其是社会学习理论,从美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等角度入手,分析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揭示泛滥于美国校园的暴力与美国社会的暴力文化、种族主义、性别主义和宗教冲突之间的内在性联系。论文特别强调指出,美国文化所崇尚的极端个人主义精神、美国政府对枪支管理的松散政策,以及美国枪支利益集团的巨大影响,是美国校园暴力事件频仍的根本原因。只要这种极端个人主义和枪支的普遍所有权得以继续,美国的校园暴力就难以根除。
【关键词】:美国校园暴力 社会学习论 社会原因 根源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571.2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 (Chinese)5-6
- Abstract (English)6-9
- Introduction9-13
- Chapter One American Campus Violence: an Overview13-22
- 1.1 Definition13-16
- 1.2 Campus Violence Typology16-20
- 1.2.1 Vandalistic Behaviors16
- 1.2.2 Bullying16-17
- 1.2.3 Sexual Violence17-18
- 1.2.4 Hate Violence18-19
- 1.2.5 Mass Murder/Shooting19-20
- 1.3 Summary20-22
- Chapter Two Causes of Campus Violence22-41
- 2.1 The Theories on Violence22-24
- 2.2 Violence Cult24-30
- 2.2.1 Violence Cult in American History24-26
- 2.2.2 Violence on Mass Media26-28
- 2.2.3 Violence Cult on Campus28-30
- 2.3 Social Tension30-37
- 2.3.1 Racism31-33
- 2.3.2 Religious Conflict33-35
- 2.3.3 Sexism35-37
- 2.4 Easy Access to Gun37-41
- Chapter Three The Intractable Nature of Campus Violence41-48
- 3.1 Cultural Legacy: Radical Individualism41-44
- 3.2 Political Clout: Pro-Gun Interest Group44-46
- 3.3 Social Institution: Escalated Social Tension46-48
- Conclusion48-50
- Bibliography50-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富;;教育心理学的课堂纪律问题——理论与实践[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2期
2 张荣伟;张灵聪;;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论的学习自控观[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陈坚;;多拉德和米勒的社会学习论对教育学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曾向军;仿写漫议[J];四川教育;1995年01期
5 黄树林,马治国;论中小学学生的互动学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年10期
6 费梅苹;行为主义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7 徐兆江,孙长岩;电视传媒对青少年的负效应[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8 王浩;优化历史课堂教学之浅见[J];历史教学问题;1999年04期
9 徐月芽,唐继宏;教学的自我监控及教学监控能力[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董会芹,张文新;家庭对儿童欺负受欺负的影响[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颖;;从新行为主义走向社会建构主义——述评班杜拉的《行动和思想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的观点》[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琰;不要用拳头说话[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汪智慧;优等生为何行为“跑偏”[N];健康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玲玲;美国校园暴力表现形式及其社会原因[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李静;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芦文嘉;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传播思想探析[D];兰州大学;2011年
4 徐璇;国外儿童自我控制研究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5 卢世伦;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957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571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