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时空追问

发布时间:2017-10-02 11:32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时空追问


  更多相关文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时空 技术教育化 教育技术化 信息化课程文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时空变迁的过程,必然伴随着价值的追求与转移。在教育"技术化"阶段,在微观时空分化基础上,信息技术的时空"功能链"与课程的时空变量整合,在构建数字化的学习方式和信息化课程环境下,信息素养和技术素养等新文化素养成为整合的一种价值追求,实现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的目的。在技术"教育化"阶段,从宏观上来看,信息技术打通了作为空间形态知识课程观与时间形态活动课程观之间的壁垒,建构成作为二者统一的经验形态的课程观之际,并把经验转化为思想、情感与价值,在信息文化空间里创生信息化课程文化,最终教育与技术走向了双向互动的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个不断进行着的目标重构与价值重塑的时空过程。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时空 技术教育化 教育技术化 信息化课程文化 立体化课程体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科)一般课题(BCA060016)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及其应用”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08SK311) 安徽省级教育科学规划项目(JG08218)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时空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框架,任何事物的运动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范畴。马克思的哲学时空观认为,社会时空观可分为社会时间和社会空间两个部分。社会时间,是指社会活动的持续性,表现为人类活动的存在和活动过程的进行。社会空间指社会运动的广延性,包括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地理环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丛立新;知识、经验、活动与课程的本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2 朱永海;张新明;;也论“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钟柏昌,付小连,李艺;课程整合的多向度解析[J];教育探索;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秋婵;;《安徽地域文化》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2 邓俊超;郭礼智;;农村幼儿园混龄课程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3 张蕊;;浅析《泰勒原理》产生的背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4 高选;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5 李楠;宋力;张志刚;;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信息素养文化内涵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6 赵小青,孙凤梅,宋敏,王立华,李为人,潘进;大学物理学习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7 朱芳转;;高师院校国防教育课程建设改革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9期

8 赵景春;;构建教师行动教育中的实效性课程体系——以教学课例为载体的继续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践[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10 范兆雄;论美国课程研究方法的主流取向[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向永;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8 张华;经验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金刚;农村微型企业创业:创业者信息能力与创业绩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影;幼儿教师课程权力个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宫伟伟;促进高中生个性发展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冬雷;论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施策略[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岩;高职旅游英语课程改革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严艳琳;高中新课程四要素耦合评价的探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张雪;上海市郊小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应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杨慧丽;高校网络课程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发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宫成刚;黑龙江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李元刚;中国男排拦网运用的时空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甫全;国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走势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2 蔡宪;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是教育技术的首要任务[J];电化教育研究;1999年05期

3 邱崇光;“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辨析——与何克抗教授商榷[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4 余胜泉,马宁;论教学结构——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06期

5 邱崇光;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研现状的冷思考——从“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争论谈起[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7期

6 余胜泉,陈玲;论教学结构的实践意义——再答邱崇光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7 焦建利;叶力汉;;教育技术的复杂性与复杂的教育技术学——从复杂性科学角度看教育技术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8 朱永海,程庆;略论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J];教育探索;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箫如;;课程整合:跳出“模式化”的怪圈[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年06期

2 刘洪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件设计的十个原则[J];中小学电教;2009年Z1期

3 肖月宁;;正确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J];中小学电教;2011年Z1期

4 杜君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学的影响[J];安徽教育;2010年12期

5 张曦;;信息技术始终是辅助教学的工具[J];现代教学;2011年03期

6 白然,张志刚,耿曙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实践问题分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11期

7 聂会宇;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基础》课程整合现状浅析[J];教育信息化;2005年11期

8 戴福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J];教育信息化;2005年14期

9 ;从案例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个难题的解决策略[J];现代教学;2006年10期

10 李金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形式举要[J];青海教育;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2 李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与探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3 郑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探究[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4 张保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A];河南省学校管理与学校心理研究会第九次年会交流论文论文集[C];2004年

5 黄一相;邵跃生;陈国荣;;论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的角色定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6 张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构建语文“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建国;;“运用资源库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中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8 严兴亮;;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误区[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徐兴保;;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整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五卷)[C];2005年

10 ;《教师信息技术“三位一体教学”研究》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省镇江市谏壁职业高级中学 王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我见[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2 山东省潍坊盲校 王培峰 韩志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缺失[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宋树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4 晓梦;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宋树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十大误区[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6 上海市教科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 蒋鸣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性思考[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陈志强;探索 实践 超越[N];闽西日报;2005年

8 杨启渊(作者单位为太原市杏花岭区教师进修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N];山西政协报;2005年

9 电子工业出版社 刘向永;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五问[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10 本期论坛客座主持 余胜泉 主持 余冠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何处是大道[N];中国教育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单美贤;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教育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3 叶丽新;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整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方;外滩原英领馆街区及其建筑的时空变迁研究(1843-1937)[D];同济大学;2007年

5 孙众;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的课内扩展阅读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跃良;支持高级认知发展的VLEs设计理论与实践[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谢忠新;学校信息化应用评估模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丽;银川市中职学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张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探究学习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吴长永;师范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程的设计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姜灵芝;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磊光;我校不同类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上的差异研究报告[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洁芳;中美信息技术与中小学学科课程整合的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菊;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李小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中学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个案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春燕;信息技术与中学物理课程整合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白秀莲;Blog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594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594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f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