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的话语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4 10:22

  本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的话语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理论 话语分析


【摘要】:新课程改革需要理论指导,但以什么样的理论来指导新课程改革却存在着争议。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主要围绕着五个论题展开,其论争之所以发生是缘于对概念和命题理解的差异,论证前提假设的不同,以及价值判断的偏好。而新课程改革理论论争要想走向话语会通,则需要准确界定概念,廓清命题的内涵;在"教育是什么"的基本假设上达成共识;加强实证研究,用事实矫正价值偏好;明确课改理论与课改实践的异质性,运用中庸思维,进行"多样综合"的课程改革。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理论 话语分析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9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教育理论促进教育改革的机制与条件研究”(DAA090137)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07
【正文快照】: 课程改革事关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未来,关乎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成长,因此,课程改革秉承什么样的教育理念,践行何种课程改革理论,自然会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在这个多元和民主的现代社会里,就课程改革发表不同的见解或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有助于人们多视角、多层面地把握和理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3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4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王策三;;“新课程理念”“概念重建运动”与学习凯洛夫教育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7期

6 钟启泉;有宝华;;发霉的奶酪——《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读后感[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10期

7 李润洲;;知识与教育——兼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所引发的论争[J];全球教育展望;2005年02期

8 应学俊;;也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兼与王本陆同志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1期

9 仲建维;;知识概念重建与学习的复杂性——就知识本质和知识学习问题与刘硕先生商榷[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5期

10 刘硕;究竟要改什么?——就关于基础教育现行课程五个“过”的判断与有关人士商榷[J];学科教育;2003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璐;;关于新课改理念及其实践适切性的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2 查有梁;;三论新课程改革的“软着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叶增编;;教学范式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孙亮;;自然辩证法只能发展不容消解——评自然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的对立[J];北方论丛;2008年02期

5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6 李现平;;中国教育改革的辩证思考[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1期

7 江峰;;客观与主观:当代课程哲学的两种知识观评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8 黄华;;我国知识教学面临的三大挑战与理论回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阿艳芳;向敇;;升学率与素质教育关系的再审视[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10 黄文仁;刘英杰;;学校体育改革应注意理性教育与非理性教育的有机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钱林晓;王一涛;;对应试教育条件下学生学习行为的模型分析[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佑新;;毛泽东实践哲学论要[A];毛泽东研究总第3辑2008年第1辑[C];2008年

3 余红霞;;探析建构主义音乐教学理论与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佳;高中物理教科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牛文明;学科和课程的分化与综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飞虎;大学教育智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冯锐;基于案例推理的经验学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吕慧;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D];山西大学;2011年

8 周霖;教育理论思维与教育理论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志芳;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价值及实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朱成科;生成论哲学视阈中的现实教育“道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之颖;新课程高中物理光学内容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林福;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包磊;马克思的逻辑范畴理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于江;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吴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人性论认识演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邹凌;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辨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朱晓敏;教育学派创生条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海林;印度基础教育阶段教学内容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瑞梅;高中政治教师知识结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罗娜;苏格兰卓越课程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玉荣;论休谟对康德关于两种对象思想的影响[J];北方论丛;1996年04期

2 钟启泉;;中国课程改革:挑战与反思[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2期

3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4 钟启泉;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与《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作者商榷[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5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七十年[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5期

6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7 刘硕;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正确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顾明远;论苏联教育理论对中国教育的影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王本陆;;论中国国情与课程改革[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赵长林;知识论发展与课程知识观的嬗变[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马云鹏 唐丽芳;[N];光明日报;2003年

2 袁小明;[N];文汇报;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蕾,杨雪;话语分析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刘向红,杨桂香;话语分析:《防空洞》中的社会语言与文化模式[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3 邓琪,郭绪文;访谈节目的话语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秦丽敏;;言外之力在话语中的表现和作用——《日出》中的话语语用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5 廖昕;;话语分析中文化模式研究的重要性[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6 王雪畅;韩芳;;论关联理论对话语分析的贡献[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徐玉玲;叶浩生;;关于“女性话语”的传统建构与现代反思[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4期

8 蔡进;;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8期

9 张丽;;试论英汉新闻话语的词汇特点[J];枣庄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彭建蓉;林俐;;价值观在话语分析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朱中都;;范代克的宏观结构论和英语篇章教学[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毛浩然;徐赳赳;;Widdowson和“前语篇”概念——《语篇,,语境,前语篇——话语分析中的关键问题》介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徐晓叶楠;林丹华;;“神奇的心灵捕手”:对华语影视作品的心理医生形象建构策略的话语分析[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静敏;;活跃在法律实践领域的话语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易美珍;;幽默的预设分析[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侯敏;孙建军;;面向汉英机器翻译的句组研究[A];机器翻译研究进展——2002年全国机器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周佶;徐薇;;对“5.12”大地震后《纽约时报》和《新京报》相关报道的媒体话语分析[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冯捷蕴;;北京城市形象与全球本土化的研究——以话语分析为视角[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莅豪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隐喻:媒介话语分析的利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刘津;多向度的话语分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年

3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批评话语分析”具有文化特殊性[N];社会科学报;2008年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顾曰国;话语、权力与话语剖析[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北京大学 陈汝东;话语学研究现状与趋势[N];社会科学报;2008年

6 顾曰国;话语研究纵横谈[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学习时报;2004年

8 陈力丹;深刻地理解新闻[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弗兰斯·H. 范·爱默伦 《论辩》编辑部,焦兵译;《论辩》:一份有关推理的国际刊物[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湛晓白;“新史学”如何可能?[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任俊英;典型报道的话语分析[D];复旦大学;2006年

3 王又佳;建筑形式的符号消费[D];清华大学;2006年

4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赵英玲;汉语冲突话语语用修辞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群;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反思困境及出路[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于天昱;现代汉语反问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8 张玉芳;演讲话语象征性互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磊;布什反恐话语分析[D];外交学院;2009年

10 代树兰;电视访谈话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向阳;电视新闻话语分析举隅[D];暨南大学;2000年

2 王娟;英语语言中公共场合下言语交谈的性别差异[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3 蒋莉华;从话语过程的角度看口译[D];四川大学;2003年

4 唐文俐;对海明威的作品“Hills Like White Elephants”中人物对话的话语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何倩;美国黑人英语中说唱音乐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6 陈希茹;话语分析与听力理解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马辉;分析话语标记语的能力对交替口译的影响[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董素蓉;隐喻的语篇功能[D];山东大学;2005年

9 王e

本文编号:9701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701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04b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