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维克多·库森(Victor Cousin,1792-1867),出生在法国巴黎一个贫穷的钟表匠家庭中,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同时也是19世纪比较教育借鉴时期的代表人物。 1831年库森受法国教育部委派对普鲁士的教育进行考察,之后他提交了对法国及世界教育都影响至深的《关于德意志各邦,特别是普鲁士公共教育状况的报告》。受这份报告的影响,1833年6月法国议会通过了关于初等教育的基本法——《基佐法》。1833年后,库森又陆续发表了关于普鲁士中等教育的论文。1836年,库森前往荷兰对荷兰的公共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从1830年到1852年,库森一直担任着法国公共教育高等评议会委员,其中在1840年他担任了8个月的教育部部长。作为法国教育部门的官员,他把外国的许多教育经验应用到本国教育实践中来,为法国教育的建设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通过对国外教育的实地考察,库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他逐渐发展了自己的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并且明确指出比较教育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领域进行研究。本文深入地研究了库森比较教育思想体系:首先,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他自身的因素,本文对这些背景因素给予了客观的分析。其次,库森的比较教育思想是在普鲁士与荷兰的教育考察之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因此对他教育活动的剖析可以探索其比较教育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第三,从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另外,本文还对库森在研究过程中建立的教育比较的“理想”化标准进行了分析,这也是他比较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最后对库森的贡献及思想局限性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库森 考察 比较 比较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0-059.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导言9-15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9-10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2-15
- 第1章 库森的生平及教育活动15-19
- 1.1 库森的生平简介15-17
- 1.2 库森的教育活动17-19
- 第2章 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形成基础19-27
- 2.1 比较教育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24
- 2.1.1 频繁更迭的法国政权19-21
- 2.1.2 快速发展的法国经济21-22
- 2.1.3 不断变革的法国教育22-24
- 2.2 比较教育思想形成的哲学基础24-27
- 第3章 库森教育比较的实践活动27-45
- 3.1 对普鲁士教育的考察27-32
- 3.1.1 初等教育研究27-31
- 3.1.2 中等教育研究31-32
- 3.2 对荷兰教育的调查32-35
- 3.2.1 居维叶的影响33-34
- 3.2.2 荷兰教育研究34-35
- 3.3 对法国教育的审思35-39
- 3.3.1 法国初等教育问题36-37
- 3.3.2 库森的教育改革建议37-39
- 3.4 对普鲁士、法国、荷兰教育的比较研究39-45
- 3.4.1 初等教育比较39-41
- 3.4.2 中等教育比较41-43
- 3.4.3 高等教育比较43-45
- 第4章 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45-54
- 4.1 教育比较的"借鉴改进"目的45-46
- 4.2 教育比较的"实证调查"方法46-48
- 4.2.1 研究方法46-47
- 4.2.2 研究步骤47-48
- 4.3 教育比较的"因素考察"内容48-52
- 4.3.1 教育法律49
- 4.3.2 学校类型49-50
- 4.3.3 教育管理50-51
- 4.3.4 宗教因素51
- 4.3.5 教师培训51-52
- 4.4.6 民族特性52
- 4.4 教育比较的"理想化"标准52-54
- 第5章 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评价54-58
- 5.1 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贡献54-56
- 5.1.1 拓展了实证主义的方法论54-55
- 5.1.2 促进了法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55
- 5.1.3 推动了国际教育的交流与合作55-56
- 5.2 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的局限56-58
- 5.2.1 访问调查过于仓促56-57
- 5.2.2 过于理想化的对比标准57-58
- 参考文献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近三十年墨子教育思想研究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李薇;;“新时代”影响下的比较教育研究——试析康德尔《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雪丽;朱宇;;二战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的沿革、现状与特点[J];湖北招生考试;2011年12期
4 冯源;;美国高校教学评估方法及其参考价值[J];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04期
5 张雪丽;;日本国立、公立大学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形成背景、表现形式及特点[J];教育与考试;2011年04期
6 管平;;美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O*NET系统职业分析的启示与借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21期
7 ;征稿启事[J];煤炭高等教育;2011年04期
8 刘立德;;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评《日本学习借鉴外国教育之研究》[J];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本刊编辑部;;本刊稿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3期
10 本刊编辑部;;本刊稿约[J];教育与职业;2011年2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秉德;;《李廉方教育思想研究》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王鑫;;奥斯特的物理实验教育思想研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马秋帆;;《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包国庆;;教育史研究中的方法论智慧——韦善美先生倡导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系统方法论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熊明安;;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专业委员会1996年学术年会总结[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6 汪灏;;雷沛鸿教育思想研究概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宋恩荣;;借鉴杨贤江教育思想,推动新时期教育改革——杨贤江教育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徐建平;;关于毛泽东教育思想研究的信息概述[A];高校信息文献开发与利用——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第6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甘傅贤;樊蓓蓓;;2005-2009年我国体育教育思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A];2010年中国索引学会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莫拔萃;;孙中山教育思想研究[A];“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禹跃昆;北京霍懋征教育思想研究会成立[N];中国教育报;2011年
2 赵萍;感受异域的教育风景[N];中华读书报;2006年
3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博士、博导 王斌华;重视识字教育的奠基作用[N];文汇报;2007年
4 叶隽;教育;在“民族-国家形成”的视野中[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胡根林;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比较?[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顾一琼;留学中介迎来“小阳春”[N];文汇报;2006年
7 焦郁;科学有效的解决之道[N];光明日报;2005年
8 ;南师大附小——师德建设[N];人民日报;2004年
9 王康 马行提;民办教育进入品牌竞争时代[N];人民政协报;2005年
10 蓝有林;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为主干 资本为纽带[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褚远辉;比较教育的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虞吉;民国教育电影运动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王燕晓;毛泽东的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3年
4 李晓莉;《伤寒论》中英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与比较[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5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爱勤;会通中西 融贯古今[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战胜;赫尔曼·基泽克政治教育思想研究(1960-2000)[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8 陈哲;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9 李志强;杜威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10 程稀;夏N尊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翠;库森比较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杨志国;江泽民军校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陈婷;王充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 白金祥;罗素的教育思想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龚海霞;徐特立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6 李为民;托马斯·杰斐逊教育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7 宛姝;士大夫·科学家——徐光启教育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建佳;江泽民教育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郭丽平;现代教育家卢作孚的事业与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10 王洪军;宋恕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728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72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