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师素养论文 >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7-10-06 16:31

  本文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更多相关文章: 赫尔巴特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初德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要把教育学建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他的教育思想在欧洲近代教育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他的教育思想中,将道德教育视为最根本最首要的内容,提出“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五种道德观念,这对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具有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在充分的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相关的学科知识,追溯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概括了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他的从教育目的出发,以尊重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提出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观点;重视“思想范围”形成过程,极力提倡教育性教学,注重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引导学生养成有德性的人格的观点;注重教育管理及训育的作用以推动和保障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的观点以及注重教育者的整体素质、认为合格的教育者应该集知识、品质、能力于一身的观点;在道德教育途径方面,同时运用公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私人教育,使三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学生的发展的观点等。提炼出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具有注重陶冶心灵,尊重学生个性,主张培养多方面兴趣,将道德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将显性道德教育与隐性道德教育相结合等特点,值得学习借鉴。在指出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存在着历史局限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重要的指导及启示作用,主要得出以下几点启示,即要善于从学生的个性出发培养其广泛的学习兴趣,发挥学校各门课程的陶冶功能,不断提高教育者自身的整体素质,有效运用间接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将家庭教育与公立学校教育结合起来等。
【关键词】:赫尔巴特 道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9-10
  • 1.2 赫尔巴特的生平与主要著作10-13
  • 1.2.1 赫尔巴特的家庭环境与学生时代10-11
  • 1.2.2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及其主要著作11-13
  • 1.3 国内外学术界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研究现状13-16
  • 1.3.1 前人的研究成果及局限性13-14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思路14-16
  • 2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形成的渊源16-23
  • 2.1 社会背景16-18
  • 2.1.1 德国社会政治的影响16-17
  • 2.1.2 多种社会思潮的酝酿、汇集17-18
  • 2.2 理论渊源18-23
  • 2.2.1 康德的自由意志思想18-20
  • 2.2.2 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20-23
  • 3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23-33
  • 3.1 教育目的观23-24
  • 3.1.1 选择职业是教育的可能性目的23-24
  • 3.1.2 道德培养是教育的必要性目的24
  • 3.2 教育过程观24-26
  • 3.2.1 思想范围的形成即为教学24-25
  • 3.2.2 意识闭理论25-26
  • 3.3 教育方法观26-28
  • 3.3.1 管理的推动、保障作用26-27
  • 3.3.2 训育的协作作用27-28
  • 3.4 教育者集知识、品质、能力于一身的思想28-30
  • 3.4.1 教育者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重要源泉28-29
  • 3.4.2 教育者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及良好的品质29
  • 3.4.3 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观察力、表达力与创造力29-30
  • 3.5 道德教育的途径30-33
  • 3.5.1 公立学校教育30-31
  • 3.5.2 家庭教育31
  • 3.5.3 私人教育31-33
  • 4 对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评价33-37
  • 4.1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特点33-35
  • 4.1.1 注重陶冶心灵,,将心理学引入教学33-34
  • 4.1.2 将尊重学生个性与培养其多种兴趣相融合34
  • 4.1.3 将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34-35
  • 4.1.4 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道德教育35
  • 4.2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局限35-37
  • 4.2.1 过度追求教育学规律,压缩了其教育理论发展的空间35-36
  • 4.2.2 否认心理学的实验性,使其理论有悖于科学发展36-37
  • 5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37-42
  • 5.1 从学生个性出发培养其广泛兴趣37-38
  • 5.2 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知识的陶冶功能38
  • 5.3 教育者应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38-39
  • 5.4 间接道德教育更有利于道德目的的实现39-40
  • 5.5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40-42
  • 结论42-43
  • 参考文献43-4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5-46
  • 致谢46-4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黄贵;苏永骏;;裴斯泰洛齐体育思想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本文编号:9838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838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5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