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学的前策略
本文关键词:试论教学的前策略
【摘要】:教学或教材都有一个如何开始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就是教学的前策略设计,设计的结果就是"教学前策略"。本文从教学材料开发的角度,采用文献分析、内容归纳等方法,对有关教学的前策略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文章主要解释了教学前策略的含义,给出作者自己的定义,对几种常见教学前策略的形式作了举例说明,并对其功能和相关设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作者单位】: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教学前策略 前策略的形式 前策略的功能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可见开头对做一件事情是何等的关键和重要。教学活动或学习材料也是如此,一个良好的开头不仅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也对后续教学活动的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学开端”的设计在有的著作里被称为“教学前策略”,[1]我们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婷,郑庆全;关于课程改革中确立新型师生关系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倪明;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对学习进度认识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师慧超;;浅析课程与教学的评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3期
4 汪金杰;;护校学生不良行为的传染及对策[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屈洁;;基于网络环境的协作学习模式构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高选;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7 张翠玲;郭莹;;在教学中有效利用CAI课件的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曾晓洁;知识与教学:通过多元智能而教——析多元智能理论的“符号学习”视角[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9 李子建;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展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对话[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2期
10 余云德;论体育课时教学目标设计与表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英德;;新课改下备课模式的转变——集体备课[A];甘肃省化学会二十六届年会暨第八届中学化学教学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2 梁辉;唐承华;;中职教育对计算机教师的能力要求研究[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乔琳;;Flash在工程力学课件中的应用[A];2007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邰丽萍;;信息技术与中职学校礼仪课程整合的模式探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时锦雯;;远程开放教育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6 王曙光;蒲哲;;职业能力与人才培养的三个定位[A];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山东课题组研究成果[C];2005年
7 叶建芳;叶建威;;EDA仿真技术在《锁相技术》教学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李娟娟;赵晓铭;赵云芳;罗积军;;高校基础实验教学质量评估系统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杨改学;;教育信息化是西部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熊珍珍;邹琳琳;;基于多Agent技术的混合学习探讨[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志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宋秋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教学论本土化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沈林;小学数学教师教科书解读的影响因素及调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严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红霞;教学工程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辉;高等农业教育教材建设效率评价及优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赵可云;教育技术实验研究方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玲;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单清华;职业教育中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认知现状及前景构想[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少婷;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堂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苏理;本溪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孙彬;普通高中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孙中义;高等教育信息化用户满意度主成分分析与评价[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余磊;高职院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设计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瑾;基于Cesim平台的E-learning教学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林凯;探索中国电化教育之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艳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永新;学习者的已有素质[J];好同学;2004年01期
2 郑辉,庄玉兰;影响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3 ;《中国学习者:文化、心理与环境的影响》[J];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4 张冀生;开放教育方法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02期
5 ;学习者面临的挑战[J];山东教育;2000年17期
6 李荣娟;正确认识英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J];镇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乐宁五;网络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困难和电大图书馆服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8 梁玮;网络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者特征分析刍议[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10期
9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的课程研究(下)[J];外国教育资料;2000年03期
10 毛向辉;学习的建构法则[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佳玉;蔡蕾;王冰娇;解焱陆;;汉语学习者两类发音参数分布比较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邓丹;;美国学习者汉语复合元音的偏误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张蘅;程晓堂;;英语学位论文中转引使用情况的对比研究[A];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的中国视角——第四届中国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斌;马志成;;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喜童;;创新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模式与方法[A];全国首次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学术研讨会资料文集[C];2004年
6 傅文录;;火神派学习三点体会[A];2009上海·第三届扶阳论坛暨扶阳学派理论与临床应用培训班论文集[C];2009年
7 解迎刚;王志良;;学习者情绪空间定义及应用[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于战科;陈姝;张文;;网络课程教学设计要点分析[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杨建华;;墨子的学习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张翠玲;安静;郭晓暹;李佳美;杨雯;;运用“模因论”培养学习者语言输出能力的尝试[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文杰;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N];中国教师报;2004年
2 周炎根 储争流;如何培养一个高效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项国雄 王佑美;交互媒体与交互模式[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本报记者 钟伟;四大应用变革策动e-Learning2.0[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兴化市陈堡镇初级中学 马永成;如何激发初中生历史学习的兴趣?[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记者 沈祖芸;“随身大学”培养数万“当班人”[N];中国教育报;2005年
7 方国才;关于学习型学校的理性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8 天津复兴中学 吴奇;培养聪明的学习者[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陈曦 实习生 宣心骋;立足学习者全面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1年
10 本报评论员;学习者生存学习者发展[N];西安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军;中国学习者英语型式构成特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裴新宁;面向学习者的化学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吕林海;数学理解性学习与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顾姗姗;负反馈、修正后输出、注意和感知对外语发展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顾伟勤;语言输入、交互和二语学习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6 朱晓申;大学英语成功学习者综合培养路向研究:理论与实践[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陶友兰;试论中国翻译教材建设之理论重构[D];复旦大学;2006年
8 宋秀平;突显、输出和注意[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杨滢滢;二语习得中的形式与意义关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赵蓉;论二语学习中的教师介入[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党翠;韩国汉语学习者畏难情绪对策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杜蓝;中国日语学习者“回问”会话策略的使用情况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健;基于学习者个性特征的协同学习任务生成模型[D];燕山大学;2010年
4 龙居洋;关于中国人日语学习者的学习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颖;试议学习者个体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2年
6 王旭;汉语学习平台中基于BIRCH聚类的用户个人信息分组算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曾曦;匈牙利汉语学习者现状分析与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林;汉语国际推广网络平台策划[D];吉林大学;2012年
9 匡哲君;基于FP点击流跟踪的汉语学习者个性化分组算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冯燕;促进学习者注意的手段在二语习得中的应用[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84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8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