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0-06 23:36
本文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儿童 社会行为 师生关系 同伴接纳 以个体为中心
【摘要】: 本研究通过以“变量为中心”和“个体为中心”的分析技术考察了小学生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类型间的关系。 研究选取长春一所小学二至六年级的儿童作为被试。采用修订的班级戏剧问卷和同伴提名法对儿童的积极社会行为、攻击冒犯行为、敏感退缩行为、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程度进行评定,通过聚类分析将儿童划分为不同社会行为组。 研究结果表明:1.在社会行为上,女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社会行为和敏感退缩行为,较少的攻击冒犯行为;在师生关系上,女生更容易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更少与教师建立冲突和依赖的关系;在同伴接纳上,女生受欢迎程度更高、受拒绝程度更低;受同伴欢迎的儿童更易与教师建立亲密的关系,受同伴拒绝的儿童则易与教师建立冲突、依赖的关系。2.较多积极社会行为易使儿童受到同伴欢迎,形成亲密的师生关系的同时避免冲突的师生关系;较多的攻击冒犯行为易使儿童受到同伴拒绝,形成冲突和依赖的师生关系;敏感退缩行为易使高年级儿童受到同伴拒绝。3.随着年级的升高,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类型间的关联程度下降。4.易成为受欢迎、拒绝、争议和一般型同伴接纳类型的社会行为组合分别是:高积极社会行为类型(P1A0W0和P2A0W0)、高社交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P1A0W1);高攻击行为类型(P0A1W0和P0A2W0)、高攻击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P0A1W1);高攻击行为类型(P0A1W0和P0A2W0)、高攻击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P0A1W1);无显著行为特征类型(P0A0W0)。不易成为受欢迎、拒绝、争议和一般型同伴接纳类型的社会行为组合分别是:无显著行为特征类型(P0A0W0);高积极社会行为类型(P1A0W0);无显著行为特征类型(P0A0W0);高攻击行为类型(P0A1W0和P0A2W0)和高积极社会行为类型(P2A0W0)。5.高攻击和高退缩兼具的行为类型(P0A1W1)的儿童在低年级时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进入中高年级后同伴接纳类型发展为有争议。
【关键词】:儿童 社会行为 师生关系 同伴接纳 以个体为中心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B844.1;G625.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英文摘要5-9
- 1. 引言9-16
- 1.1 基本概念界定9-11
- 1.1.1 积极社会行为9
- 1.1.2 攻击冒犯行为9-10
- 1.1.3 敏感退缩行为10-11
- 1.1.4 师生关系11
- 1.1.5 同伴接纳11
- 1.2 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的相关研究11-15
- 1.2.1 积极社会行为11-12
- 1.2.2 攻击冒犯行为12
- 1.2.3 敏感退缩行为12-13
- 1.2.4 师生关系13-14
- 1.2.5 同伴接纳14-15
- 1.3 问题的提出15-16
- 2. 研究方法16-19
- 2.1 样本选取16
- 2.2 研究工具16-17
- 2.2.1 社会行为评定16
- 2.2.2 师生关系评定16-17
- 2.2.3 同伴关系评定17
- 2.3 研究程序17
- 2.4 资料的统计与分析17-19
- 3. 结果与分析19-33
- 3.1 “以变量为中心”分析儿童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的关系19-27
- 3.1.1 儿童社会行为、师生关系类型及同伴接纳类型的性别差异19-21
- 3.1.2 不同年级儿童社会行为、师生关系类型、同伴接纳类型的相关及变化趋势21-27
- 3.2 “以个体为中心”分析儿童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27-33
- 3.2.1 儿童社会行为的聚类分析27-28
- 3.2.2 不同社会行为组合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分布28-30
- 3.2.3 不同社会行为组合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特点30-32
- 3.2.4 不同社会行为组合儿童的同伴接纳类型的变化趋势32-33
- 4. 讨论33-40
- 4.1 小学儿童社会行为、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维度的性别差异33
- 4.2 儿童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及同伴接纳类型的关系33-35
- 4.2.1 儿童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同伴接纳类型的关系33-34
- 4.2.2 儿童同伴接纳与师生关系类型间关系的变化趋势34-35
- 4.3 “以个体为中心”分析儿童社会行为组合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变化趋势35-37
- 4.3.1 儿童社会行为组合与同伴接纳的关系35-36
- 4.3.2 儿童社会行为组合与同伴接纳的关系及变化趋势36-37
- 4.4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改进37-40
- 4.4.1 研究工具的问题38
- 4.4.2 儿童社会行为与师生关系和同伴接纳间关系的发展趋势问题38
- 4.4.3 以个体为中心分析途径的问题38-40
- 5.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6
- 后记46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大维;学前教育经历、家庭环境特点与小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夏丽;学习困难初中生社会行为及教育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董娟波;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概念和师生关系的关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3 肖威;高中女生社会行为、同伴关系和自我同一性的关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4 焦小燕;小学生自我调节能力、师生关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56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sxd/985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