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情感的现象学解读
本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情感的现象学解读
【摘要】: 随着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种种问题的出现,对信息技术进行人文反思成为一项迫切的任务。情感是人之为人的本质表征,以情感为切入点是通向教师心灵以发现问题产生之根源的最佳路径。 本文批判了传统哲学和心理学情感研究的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倾向,采用现象学的方法和态度,以教师通过论坛、博客等记录下的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情感故事为研究素材,通过对教师情感的现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正确认识取决于教师个人的“爱的秩序”,即对不同层次价值及其秩序的感受能力。当教师个体的爱的秩序与客观的爱之秩序相符时,教师就会偏爱较高层级的心灵价值和精神价值胜过较低的感官价值和生命价值,并将信息技术用于教育价值的实现。但是,受现代心性的影响,教师也常会产生“心之失序”,表现为片面追求感官享乐和价值的可操纵性,甚至把它们置于教育价值之上,由此出现了信息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爱的秩序的重构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其唯一途径是通过位格典范对教师位格的自然而然的引导,这种引导不是强制性的,而是情感上的自由的吸引。
【关键词】:信息化教师教育 教师情感 情感现象学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34
【目录】:
- 提要4-6
- 第1章 绪论6-12
- 1.1 问题的研究背景6-7
- 1.2 问题的确定7-8
- 1.3 现象学的态度与研究方法8-12
- 第2章 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教师情感的由来12-24
- 2.1 情感涵义的历史追溯12-17
- 2.2 对教师情感的研究17-19
- 2.3 教师教育信息化与教师情感19-24
- 第3章 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教师情感的价值定位24-36
- 3.1 信息化过程中的教师情感表达24-25
- 3.2 信息技术培训中教师情感的现象解析25-31
- 3.3 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态度与信息技术的价值31-36
- 第4章 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教师自身认同与情感的关系36-42
- 4.1 信息技术与教师自身认同的矛盾与统一36-38
- 4.2 情感与自身认同在教师教育信息化中的正负作用38-40
- 4.3 教师信仰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意义旨归40-42
- 第5章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中文摘要46-48
- ABSTRACT48-50
- 导师及作者简介5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华有杰;;功能翻译理论中主体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考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4期
2 孙友欣;;水与月的哲思——《前赤壁赋》的现象学解读[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3 辛宇杰;;浅评胡塞尔的语言现象学[J];才智;2011年18期
4 韩久海;;对当代艺术哲学的批判[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年06期
5 李晓霞;王屹楠;;区域教师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的几点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郑争文;;“学习心理”的现象学解读——动机、态度以及觉悟[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7 淳子;;时间奈何为你停驻[J];黄金时代;2011年01期
8 张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历史观[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张典;;福柯知识考古学的历史观[J];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周来祥;戴孝军;;走向读者——接受美学的理论渊源及其独特贡献[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牟春;解建峰;;分殊世界,共同关切——现象学和马克思主义对话的广阔视野[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张廷国;;现象学不是什么和是什么?[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张廷国;;重建“自然的形而上学”——试论现象学的自然观[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周晓璐;彭运石;;现象学及其心理学方法论蕴含[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陈维振;吴世雄;;有关范畴本质和语义模糊性的再认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丁耘;;关于《现象学之基本问题》中若干译名的讨论[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刘悦笛;;美与日常生活:一种现象学关联[A];中华美学学会第六届全国美学大会暨“全球化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琳;;主体间性视角中的翻译主体[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伍麟;;现象学对理论心理学的贡献[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莉;李抗;;西方心理学的人文主义研究模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 成中英 采访整理 本报记者 陈菁霞;对现象学发展过程的新思考[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孙利天;现象学与我们的时代[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子余;时光留下的最为精要东西[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倪梁康 中山大学哲学系;空间构造的现象学分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于兴国;教师是信息化的重要对象[N];中国教育报;2002年
6 美国西北大学访问学者 王平 综合编译;美国后现象学之路及其最新拓展[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李为学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德里达与现象学:论“死亡”的语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兰友利 陈焰;“现象学与艺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N];美术报;2002年
9 同济大学哲学系 陈家琪;超越日常度日的时间经验何以可能?(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师凡;构建全国教师教育信息化网络[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燕燕;梅洛—庞蒂具身性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刘剑涛;我群与他群中的自我与他人[D];复旦大学;2011年
3 张尧均;隐喻的身体—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栾林;胡塞尔后期发生现象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5 徐英瑾;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型期中的“现象学”之谜[D];复旦大学;2004年
6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7 林丹;王阳明哲学的现象学解读[D];北京大学;2005年
8 朱耀平;海德格尔与现象学的本体论转向[D];复旦大学;2003年
9 徐献军;具身认知论[D];浙江大学;2007年
10 付文生;武术之现象学论译[D];上海体育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瑾;教师教育信息化中情感的现象学解读[D];吉林大学;2010年
2 黄英;隐性旅游资源显性化机理及其现象学的解读[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灯;海德格尔“转向”时期关于神的思考[D];北京大学;2007年
4 向修玉;当代西方现象学—解释学科学哲学论纲[D];厦门大学;2007年
5 林栋梁;哲学诠释学的方法论意义[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石碧球;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之思[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陶国山;现象学与罗曼·英伽登美学[D];苏州大学;2005年
8 邵艳梅;现象学视野中的技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年
9 杨卉;以身体为主体的现象世界[D];吉林大学;2007年
10 徐金;影像:存在的视觉隐喻[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302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3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