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本文关键词: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国教育研究,先后出现了三种研究范式和两次范式转换。首先是政治教育范式向绩效主义范式的转换,其次是绩效主义范式向文化学范式的转换。文化学范式是以人为中心,从文化出发来研究人、从人出发来研究文化所形成的研究范式。文化学范式正在成为中国教育研究的主导或主流范式,它带来了教育学学科和教育理论的革命性变化,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教育研究 研究范式 文化学范式
【分类号】:G521
【正文快照】: 自托马斯·库恩提出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以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之有广泛借用。众多学者运用范式概念和范式理论来描述和规范自身学科的研究状态,教育学领域也不例外。我国不少教育学学者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研究范式做过概括和描述,但由于对教育研究范式有着不同把握和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黛舒;;文化学和教育学中的“文化”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2 冯建军,赵永东;西方教育研究范式的变革与发展趋向[J];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3 周晓虹;社会学理论的基本范式及整合的可能性[J];社会学研究;2002年05期
4 滕星,巴战龙;从书斋到田野——谈教育研究的人类学范式[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4期
2 尹艳秋;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潘涌;指令性课程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教育导刊;2002年23期
4 潘涌;指令性课程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2期
5 龚怡祖,殷祥文;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建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张楚廷;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7 张能为;;绕不过的康德哲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颜茵;当代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表现、特点以及归因分析[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9 廖小平;论伦理关系的代际特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立红;;创新普通高等院校健美操课程模式,实现体育价值的多元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月茹;教科书内容属性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凌皓;中日近代道德教育理念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王有升;被规限的“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6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伦文;母语存留区土家族社会与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杜靖;闵氏宗族及其文化的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胜林;当代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岚;政治课堂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3 郑亚莉;西方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其价值[D];苏州大学;2006年
4 于玲;鼓励学生“超越”的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何平;促进“生态江苏”建设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6 唐锋;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时统君;教育道德效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于晓芳;走向生命化课堂[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马艳;阅读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曾文婕;我国教育研究观念现代化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项贤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同一性危机及其超越[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3期
2 李尚生;关于“语文”的理论解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董标;教育的文化研究——探索教育基本理论的第三条道路[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年03期
4 白明亮;文化的教育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年10期
5 郝志军;我国教学理论的时代重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5期
6 于海波,孟昭辉;科学课程的文化学研究:内涵、价值与走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05期
7 李雁冰;试论三种教育研究范式及其转换背景[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年01期
8 王兆t,
本文编号:1036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36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