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摘要】: 自立人格是一种重要的人格特征,是人格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分,是“个体从自己过去依赖的事物那里独立出来,自己行动、自己做主、自己判断、对自己的承诺和行为负起责任的过程。”在自立人格系统研究的短暂历史里,已有研究主要是对自立人格的结构进行分析,对个体自立人格社会适应意义的实证研究非常缺乏(林天兴,2009),只有林天兴关于大学生自立人格与身心症状的关系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心理测量的方法,探讨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 本研究使用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量表和简易应对方式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880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探讨当前中学生自立人格的特点,以及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得出的结论主要有: (1)中学生自立人格总体上在性别、年级、学科、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是否有过班干部经历等变量上有显著差异,但在是否是单亲家庭这一变量上无显著差异; (2)不同自立人格水平的中学生在应对方式和心理症状上有显著差异,同时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心理症状有显著相关。自立人格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自立人格量表中的绝大多数维度都与心理症状呈显著的负相关; (3)自立人格对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都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中学生 自立人格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9
- 1 文献综述9-21
- 1.1 关于自立、自立人格的相关研究9-16
- 1.1.1 国外关于自立、自立人格的研究综述9-11
- 1.1.2 国内关于自立、自立人格的研究综述11-16
- 1.2 应对方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6-17
- 1.3 心理健康的国内外研究综述17-18
- 1.4 中学生自立、自立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综述18-20
- 1.4.1 中学生自立人格研究18-19
- 1.4.2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点19-20
- 1.4.3 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20
- 1.4.4 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20
- 1.5 已有研究的不足20-21
- 2 研究构想21-25
- 2.1 问题的提出21-22
- 2.2 研究意义22
- 2.2.1 理论意义22
- 2.2.2 现实意义22
- 2.3 研究目的22-23
- 2.4 研究假设23
- 2.5 研究对象23
- 2.6 研究方法23
- 2.7 研究工具23-24
- 2.8 数据处理24-25
- 3 研究结果25-38
- 3.1 中学生自立人格描述统计结果25-31
- 3.1.1 中学生自立人格得分总体情况25
- 3.1.2 不同性别中学生自立人格得分差异比较25-26
- 3.1.3 不同年级中学生自立人格得分比较26-28
- 3.1.4 文理科中学生在自立人格问卷各因子上得分差异28-29
- 3.1.5 城镇农村中学生在自立人格问卷各因子上得分差异29
- 3.1.6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在自立人格问卷各因子上得分差异29-30
- 3.1.7 来自单亲家庭与双亲家庭的中学生在自立人格问卷各因子上得分差异30-31
- 3.1.8 有过班干部经历的中学生与无班干部经历的中学生在自立人格问卷各因子上得分差异31
- 3.2 不同自立人格水平中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差异31-32
- 3.3 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相关32-34
- 3.4 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34-35
- 3.5 中学生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35-38
- 4 讨论38-46
- 4.1 中学生自立人格的基本特点分析38-39
- 4.2 不同群体中学生自立人格水平情况分析39-43
- 4.2.1 不同性别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39-40
- 4.2.2 不同年级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0-41
- 4.2.3 不同学科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1
- 4.2.4 不同来源地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1
- 4.2.5 独生与非独生子女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1-42
- 4.2.6 单亲与双亲家庭中学生的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2
- 4.2.7 是否有班干部经历的中学生自立人格情况分析42-43
- 4.3 关于自立人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43
- 4.4 关于自立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43-46
- 5 结论46-47
- 6 进一步研究方向47-48
- 参考文献48-53
- 附录53-58
- 后记58-59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著)及科研情况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奎莲;任俊;;破坏力与激活力带来的重大转折与重构契机——地震灾区中学生心理状况调查与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米豆豆;;时间管理倾向研究回顾[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年07期
3 彭小红;郑谊贞;;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Z1期
4 梦娜;;十一条心理健康要诀[J];大众心理学;2004年11期
5 ;首届全国优秀科普挂图选裁 维护心理健康(六选三)[J];科协论坛;2005年04期
6 陈祖玉;开一片心理健康的沃土[J];中小学管理;1995年09期
7 李新华;李理;;美术欣赏与心理健康的关联——教师心理成长工作坊(九)[J];大众心理学;2006年12期
8 高志奎;;大学生自尊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乐观人格特质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07期
9 陈君;;刍议大学新生的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J];学习月刊;2011年10期
10 ;多与孩子互动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J];科学大观园;2011年1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花;谷传华;赵海灵;;中学教师社会创造性、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丹;;影响口腔科护士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及应对方式[A];全国口腔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梅建文;何金彩;刘文;;不同类型网络游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张晓明;李传玲;;贫困大学生的应对效能、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伟;;山西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黄静仪;许向红;滕月;林咏芝;彭迈克;;中国人应对方式:文化对应对方式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李同归;郭亚鸣;;海上搜救人员成人依恋、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张丽丽;李敏;;优秀消防士官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宋广文;尹红峰;;在外租房农村初中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关系的结构模型[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梁三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与应对方式、人格及心理健康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晨光;重视文化对心理健康的影响[N];科技日报;2007年
2 姜岩;心理健康不容忽视[N];长白山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赵彤;女人三十 应特别重视心理健康[N];长春日报;2005年
4 本报特约评论员;要重视和关心干部的心理健康[N];中国人事报;2005年
5 齐秀丽;现代家庭教育与孩子的心理健康[N];开封日报;2005年
6 李长毅 王野 本报记者 侯国政;办个“心理健康中心”解除人民警察“心病”[N];辽宁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周静;关注心理健康[N];凉山日报(汉);2005年
8 江阳;心理健康的钥匙——宽容[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9 苏力;心理健康需营养[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10 健康;科学家呼吁关注心理健康[N];中国消费者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钟文娟;基于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社区居民心理预警模型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5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6 杨剑;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效益互动模式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奚s,
本文编号:10475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4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