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本文关键词: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同伴依恋 孤独感 自我概念 工读学校学生 中介变量
【摘要】:使用青少年依恋问卷、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中学生孤独感问卷,对上海市207名工读学校学生和116名普通学校学生进行调查,探讨工读学校学生同伴依恋、自我概念与孤独感的特点及关系,结果发现:(1)和普通学生相比,工读学校学生对同伴更缺乏信任、情感更疏离,具有较低的自我概念,体验到的孤独情绪也较强烈;(2)工读学校二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比其他年级学生要消极、女生比男生持有更为消极的自我概念,尤其是二年级的女生更为突出,而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体会到孤独感;(3)同伴依恋各维度在对孤独感的预测程度和方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4)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自我概念的不同维度在同伴依恋与孤独感关系中的中介作用模型是不同的。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
【关键词】: 同伴依恋 孤独感 自我概念 工读学校学生 中介变量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1引言青少年期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的转折期,也是一个高危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工读学校学生恰恰是一群特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属于“行为上有偏差和心理上有缺陷的学生”(张福娟,2002)。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消极特点,使得他们更容易遭受来自周围人的拒绝和排斥,在心理上产生消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中期同伴关系的变化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06年01期
2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0年01期
3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Hsueh Yeh;童年中期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检验[J];心理学报;2005年06期
4 赵冬梅;周宗奎;刘久军;;儿童的孤独感及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07年01期
5 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1期
6 张野,刘晓明;青少年自我概念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示[J];教育科学;2002年0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尚秀华;青少年依恋、自我概念与学业成就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国良,曾盼盼,辛自强,罗晓路;高年级小学生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侯爱民;国内儿童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综述[J];滨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3 韦耀阳,李晓;高中生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4 陈源;学习不良儿童的特征和训练策略[J];福州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5 陈衍,陈庆良;福利院儿童与普通儿童孤独感和人格特征的比较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6 李艳红;学习不良儿童的孤独感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7 王江洋;;工读男生与普通男生人格特征及父母教养方式差异比较[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2期
8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9 俞国良;学习不良儿童信息加工特点和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10 陈小异;师范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雪云;超常高中生自我意识及其对情绪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江洋;幼儿自我延迟满足能力的预期性、发展性及差异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3 郭成;青少年学业自我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王树青;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形成的个体因素与家庭因素[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路忠;铜陵市学龄前儿童孤独症行为的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1年
2 魏宏聚;初中生同伴交往障碍特征与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刘在花;学习困难儿童自我定向、友谊质量、孤独感的特点及其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4 陈小异;大学生人际容纳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6 孙天威;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7 袁书华;学习困难儿童的社会目标、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杨福义;工读学校学生自尊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刘拴;天水市高中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继平;初中生学习困难非智力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崇德,李庆安;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周宗奎,孙晓军,刘亚,周东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3 刘玉新;张建卫;;社会支持与人格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影响[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镇,李幼穗;亲子依恋质量的影响因素述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王争艳,王京生,陈会昌;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年01期
6 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年03期
7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8 于海琴,周宗奎;小学高年级儿童亲子依恋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交往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4期
9 李文道,邹泓,赵霞;初中生的社会支持与学校适应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3期
10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蒋京川,Rachel Hundley孟菲斯大学心理系;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周宗奎;孙晓军;赵冬梅;;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中介效应的检验[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柯锐;邹泓;;青少年家庭功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安伯欣;父母教养方式、亲子沟通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永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及其与依恋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6期
2 常若松;王瑜;熊亚刚;;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谭雪晴;;农村大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张建齐;;流动中学生孤独感和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5 谭千保;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7 张雪琴;大学生孤独感的分析与调适[J];卫生职业教育;2005年18期
8 李玲;王站站;;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9 刘芳;刘世瑞;;大学生孤独感与应对方式关系的研究[J];科学决策;2008年10期
10 薛桂英;赵小云;;论中国大学生的孤独感及其应对[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珑玲;;网络对青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及对策[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2 姚彩琴;;大学新生心理适应性教育探析[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郭晓薇;;团体咨询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探索[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南方日报记者 章梅 实习生 卢妮娜 杨婵妮;给孤贫儿童心灵抚慰更重要[N];南方日报;2010年
2 ;IAD信息时代对青少年的挑战[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5年
3 郝卫江;流动儿童究竟该在哪上学[N];中国妇女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罗国淮;帮助孩子解开“成长的烦恼”[N];深圳特区报;2007年
5 德龙;被孩子窥视到性生活怎么办[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蔡虹;恋爱课能否解决“爱无能”[N];北京科技报;2011年
7 记者 卢素仙;80—90%儿童喜欢动物伴侣[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光财;“留守儿童”的学校管理[N];汉中日报;2007年
9 夏邑县原种场 段越林 范成立;应大力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N];河南科技报;2006年
10 高君波;“学生减负”别给家长添忧[N];人民代表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青少年压力知觉、孤独感和抑郁情绪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淑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对改善医科大学一年级学生孤独感的实效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3 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艺敏;河南省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5 张菊英;初中生情绪智力、友谊质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瑞;研究生学业拖延、应对方式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秦梅;大学生网络激情与人格特征和孤独感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亚灵;西藏班中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9 何雯;两类家庭关系不利青少年家庭功能的特点及其与社会行为、孤独感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10 于海明;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079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07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