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本文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
【摘要】: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图解手段。随着知识可视化研究与应用的不断深入,视觉表征已经成为知识可视化研究的新要求。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目前已经从知识、技术、图像等角度开展,然而缺少了观看者和制作者等因素,并且尚未剖析因素之间的深层次关系。信息论可以为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根据理解信息需要先形式、后内容和再效用的过程,并结合教育技术专业注重设计的特征,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应该包括形式分析、内容构建、意义解读和设计方法。其中,形式分析侧重于视觉表征符号结构的特点,内容构建侧重于如何赋予视觉表征知识内容,意义解读侧重于观察者解读视觉表征内容的过程,而设计方法则侧重于制作者制作视觉表征的思路。
【作者单位】: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关键词】: 知识可视化 视觉表征 分析框架 教育技术
【分类号】:G434
【正文快照】: 可视化是指充分利用人们对图形快速识别的能力,将数据、信息和知识转化为形象化的视觉表征形式,以便于信息传播和大众解读。知识可视化以图形设计、认知科学等为基础,与视觉表征有着密切关联。“在教育技术领域,知识可视化指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形式,与此相对应的是承载知识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义信;自然语言理解的全信息方法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钟义信;;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3 张舒予;;论摄影的分类[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4 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5 李康,杨介林;信息概念简论[J];电化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6 钟义信;知识论框架 通向信息-知识-智能统一的理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0年09期
7 钟义信;知行学引论——信息 知识 智能的统一理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6期
8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9 高岸起;论知识创新与认识的主体性[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2期
10 周宁;陈勇跃;金大卫;张会平;;知识可视化框架研究[J];情报科学;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堂;;从“释比”的音译谈羌族释比经典中“神名”的英译[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屈晓勤;张鲲;廖一联;;“陌生化”原理的建筑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6期
3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4 袁文彬;翻译研究的语篇分析模式及其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5 叶旦捷;《聊斋志异》美学思想新探[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沙宗元;;论汉字发展和规范的动态平衡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潘志亮;论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折射的时代精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8 储小燕;;儿童文学图画书的“格式塔”式阅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徐福坤;;从汉字的应用看汉字的性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洪朋;优秀散打运动员知觉预测过程认知特征与神经机制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龙翔;中国英语学习者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王蕾;中国高水平EFL学习者语言研究:程式语和语言创造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王庆斌;钧瓷色彩的特征与分类体系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7 曾茂林;富有生命力的教育理论创生机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艳红;美国黑人英语汉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眭新光;文本信息隐藏及分析技术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7年
10 陈雪颂;设计驱动式创新机理与设计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义信;自然语言理解的全信息方法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李蕾;周延泉;王菁华;;基于全信息的中文信息抽取系统及应用[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3 钟义信;;人工智能理论:从分立到统一的奥秘[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4 钟义信;面向智能研究的全信息理论——纪念Shannon信息论50周年[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5 张建伟,卢达溶;关于网络协作探究学习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8期
6 谷波,张永奎;文本聚类算法的分析与比较[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3年11期
7 黄志澄;给数据以形象 给信息以智能 数据可视化技术及其应用展望[J];电子展望与决策;1999年06期
8 杨晓兰,钟义信;基于文本理解的自动文摘系统研究与实现[J];电子学报;1998年07期
9 钟义信;知行学引论——信息 知识 智能的统一理论[J];中国工程科学;2004年06期
10 郑雪艳 ,王攀峰 ,张天宝;课程知识观的转型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J];中国冶金教育;2004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森;;2001-2010年中外思维导图教育应用研究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11年08期
2 张彬;;关注社会风险 增强互动互信[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7期
3 朱秀梅;;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有效教学——基于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4 郭夏娟;吕晓敏;;“性别预算”的策略框架与评估分析工具:国外的经验[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彭树宏;;市场竞争状况评估:一个“弓箭”模型的分析框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6 张大维;;生计资本视角下连片特困区的现状与治理——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陵山区为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石英;;另一种认识生育文化的视角:社会性别分析框架[J];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01期
8 左雪松;夏道玉;;从女性模式到个体实践——一种“剩女”现象的分析框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方X;;基于整体性治理的新型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以“服务三角”模型为分析框架[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郭艳红;;自主—依存框架下析字的生成机制研究[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筱媛;苏竣;;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公共科技政策分析框架研究[A];首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研讨会2005年论文集(上)[C];2005年
2 林永钦;傅春;;湖泊综合承载能力评价探析[A];2008年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年会暨中部区域发展与理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张富;;当代中国基层:一种话语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小林;;注册会计师职业公共事务管理权的分配与制衡——一种分析框架[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5 黄璜;;文化与公共管理关系研究——基于合作关系的文化分析框架[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翼;;教育发展与制度选择:一种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李梦汶;黄谦;柯加山;;军事战略规划论证模型体系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袁宇杰;李鹏;;区域旅游合作的系统分析框架[A];科学发展观与区域旅游开发研究——第十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文选[C];2004年
9 李心合;;公司财务分析框架及其超越[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6年年会暨第19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10 王晓林;;“科学发展”的经济学分析框架[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2008)[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苗燕;央行将进一步完善金融分析框架[N];上海证券报;2009年
2 ;《战略传媒:分析框架与精典案例》[N];中华新闻报;2004年
3 李惊亚;我国应建立“风险分析框架”[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9年
4 黄云 杜猛 杨雁棱;美国房地产基金新股(IPO)分析框架[N];中国建材报;2004年
5 李义平;产权与经济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6 宫敬才 陈凤华;大手笔的美中不足[N];中华读书报;2009年
7 刘伊婷;遵循国际危险性分析框架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6年
8 宋薇 马力;经济运行主体品牌形象策划的基本分析框架[N];现代物流报;2009年
9 斯蒂芬妮·史密斯 詹妮特·马丁内兹 翻译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 张欣 江和平;争议机制设计的分析框架(下)[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郑文兵 李晓芬;渐进主义一种基于组织学习的分析框架[N];首都建设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君宁(ADOHINZIN Junior Bloh Nignilo);基于绩效评估的战略环境评价体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彭杜宏;基于问题解决的大学生团队学习认知互动分析[D];苏州大学;2009年
3 林雪纲;网络信息系统生存性分析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冀纯堂;发展中地(市)区工业化道路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宋晓平;数学课堂学习动力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孔寒冰;基于本体的工程学科框架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赵靖伟;农户生计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8 王菲易;国际化、制度化与民主化[D];复旦大学;2009年
9 叶托;中国地方政府行为选择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10 张继宏;专利标准化视角的多维集成创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锐;企业技术创新利益相关者分析与分类管理策略:案例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2 邓洪玲;公共政策制定的交易成本分析:一个理论框架[D];厦门大学;2009年
3 邓须军;海南省天然橡胶产业的经济学分析[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6年
4 陈秀娟;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分析框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5 宋志军;当代中国证据法学研究范式论[D];河北大学;2005年
6 段宁;欧盟《横向并购指南》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7 袁鹏飞;政策变迁整合性分析框架构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冯婷婷;实物期权在企业投资决策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09年
9 华德莉;中苏关系研究(1917—1924)[D];兰州大学;2006年
10 张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天津财经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11285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28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