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冗思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01 22:09
本文关键词:高一学生冗思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摘要】:目的:(1)比较不同冗思亚型个体的抑郁症状;(2)考察不同冗思亚型对抑郁症状的预测作用。 方法:对湖南省长沙地区两所中学512名高一学生进行为期三个月共两次的追踪研究。第一次采样过程中,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问卷—修订版和冗思反应量表等自评量表评估抑郁症状、生活事件和冗思亚型。三个月后追踪测量一次所有参与者的抑郁症状。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和层次回归法分析数据。 结果:(1)男、女生的首次抑郁症状(t(511)=0.30,p0.05)、冥思(t(511)=-0.50,p0.05)、反思(t(511)=0.33,p0.05)、生活事件(t(511)=0.42,p0.05)和再测抑郁症状(t(511)=-1.83,p0.05)不存在差异;(2)对全体被试而言,前后测抑郁症状有明显差别(t(511)=4.10,p0.01),后测的抑郁分数明显下降。以性别分组,分别考虑男、女生前后测抑郁症状的差别时,发现男生的后测抑郁分数比前测分数明显下降(t(237)=4.21,p0.01),而女生的后测抑郁分数并没有明显下降(t(273)=1.53,p0.05);(3)生活事件与其他四个变量的相关均显著(r=0-20-0.42,p0.01),冥思与前后两次抑郁症状相关显著(r=0.55,0.40,p0.01),而反思仅与第一次抑郁症状相关显著(r=0.10,p0-01),与第二次抑郁症状相关不显著(r=0.03,p0.05);(4)冥思和反思组的首测抑郁症状(,(83)=2.96,p0.01)和再测抑郁症状分数(t(82)=3.33,p0.01)均有差异,冥思组的抑郁症状水平高于反思组;(5)生活事件(β=0.07,t=3.56,p0.01)和冥思(β=0.42,,=2.33,p0.01)对抑郁症状-2的预测作用显著,但生活事件与冥思的交互作用(β=0.01,,=1.01,p0.05)对抑郁症状-2的预测作用不显著;(6)生活事件(β=0.08,t=4.59,p0.01)对抑郁症状-2的预测作用显著,反思(β=-0.13,t=-0.95,p0.05)对抑郁症状-2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生活事件与反思的交互作用(β=-0.01,t=-1.49,p0.05)对抑郁症状-2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结论:(1)冥思个体的抑郁症状水平高于反思个体;(2)冥思可以预测后续的抑郁症状,但是高水平冥思的个体在遭遇生活事件后没有比低水平冥思的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抑郁症状;(3)反思不能预测后续的抑郁症状。
【关键词】:冗思 冥思 反思 抑郁 高一学生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44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前言10-16
- 1.1 研究背景10-14
- 1.2 问题的提出14-15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假设15-16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16-19
- 2.1 研究对象16
- 2.2 研究方法16-18
- 2.3 统计分析18-19
- 第三章 结果19-22
- 3.1 描述性统计19-20
- 3.2 冥思和反思组抑郁症状的比较20
- 3.3 冗思亚型与生活事件交互作用对抑郁症状的预测20-22
- 第四章 讨论22-26
- 4.1 高一学生抑郁症状和冗思的性别差异22-23
- 4.2 冥思和反思组抑郁症状的比较23
- 4.3 高一学生生活事件、冗思对抑郁症状的预测23-24
- 4.4 本研究的不足24-26
- 第五章 结论26-27
- 参考文献27-34
- 综述34-49
- 参考文献44-49
- 附录49-54
- 致谢54-55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茗,张金霞,徐放,沈庆凤;青少年抑郁、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1年04期
2 吴九君;郑日昌;;高三学生人格、应对方式、亲子沟通、社会支持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年12期
3 刘凤瑜;儿童青少年抑郁发展的状况与特点[J];教育改革;1997年02期
4 崔丽弦;黄敏儿;;沉思和分心对负情绪和自传体记忆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7年01期
5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6 刘贤臣,杨杰,唐茂芹,彭秀桂,胡蕾;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年龄性别差异[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7年01期
7 李伟,陶沙;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年02期
8 邹玲;甘怡群;;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抑郁:穷思竭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5期
9 杨娟;凌宇;肖晶;姚树桥;;沉思反应量表中文版在高中生中初步运用结果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10 韩秀;杨宏飞;;Nolen-Hoeksema反刍思维量表在中国的试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碧月;澳门初中生之压力来源、因应行为与身心健康之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1287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28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