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本文关键词: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摘要】:基于合作学习的教学作为一种新探索的教学模式,已形成为一种可供操作的基本范型或活动框架。它是以群体动力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教学工学理论、社会凝聚力理论为基础而建构起来的,其建构的目标是要促使学生主体本性的发展、合作意识的生成、交往能力的提高。这一模式的实施,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并通过班级的合作授课、小组的合作互动与交流及对其成果进行评价来完成。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辽宁省教育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新课程的课程建设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GH05)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进行,合作学习已进人人们的研究视野,并成为人们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目前人们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来研究,二是从学习模式的角度来研究,,三是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研究。本文在借鉴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从另一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海燕;戚子华;;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合作学习的实验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胡波;高师物理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滨州师专学报;2004年02期
3 周红杰;论地理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施[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环敏;在理科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的两个案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沈坤华;;合作学习——一种有效学习的策略[J];化学教育;2006年01期
6 邓飞,李云南;合作学习策略与大学英语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2005年10期
7 张蕴;;基于项目的大学英语在线合作学习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06年03期
8 穆桂斌;;基于专题网站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协作学习能力开发[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夏笑娟;;外语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7期
10 宋红波;李敏慧;;建构主义基础上的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Z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立娟;;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合作能力培养[A];可持续发展教育专业区域中心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唐街平;;初中数学自主合作与反思构建的教学实验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 谭良石;;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赵建华;Web环境下智能协作学习系统构建的理论与方法[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毛景焕;平等体验的生成与班级教学共同体[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建琼;课堂教学行为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董蓓菲;小学语文小班化合作学习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生兰;幼儿园家长开放日活动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洪雨;数学教与学中的数学交流[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海荣;合作认知对不同学习策略水平的初中生物理解题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检翠;有效合作及其在理科探究教学中实施的初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益全;合作学习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章芳;中学历史学科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街平;初中数学自主合作与回授提炼的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赵晓艳;体育课中合作学习对高中生认知加工过程及成绩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陈云儿;以合作方式学习样例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万孝星;团队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喻晓琛;BBS教学应用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秀琦;唐吉洪;刘东芝;;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促进中学生数学知识建构与理解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袁维新;吴庆麟;;问题解决:涵义、过程与教学模式[J];心理科学;2010年01期
3 杨文明;;项目与项目教学的标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4 皇甫红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06期
5 邵强;马原;;充分利用网络发展远程教育[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03期
6 邰玉明;;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初探[J];科技资讯;2010年04期
7 张光陆;;学习日志:一种解释学视角下的对话教学模式[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1期
8 王永芳;;多媒体教学利弊及对策[J];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08期
9 常学辉;张良芝;王振涛;;谈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医学学科及课程的整合[J];中国医药导报;2010年07期
10 陈清森;孙祯祥;;信息时代教育电视的教学应用新视角——从教育传播媒介到基于视频创作的可视化学习[J];现代教育技术;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琳琳;;中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综述[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2 翟雨芹;;中英旅游硕士教育比较研究——以东南大学和萨里大学为例[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3 赵彩;陈阳;;中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理论教学特点分析[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柯晶琳;陈阳;;中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特点分析[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宇;陈阳;;中美高校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及启示[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刘诚;;论和声分析教学[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丁冰;;共同课和声教学的核心——理解[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胡丹丽;;和声教学的三个侧重——“和声与曲式”课程教学的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杜晓十;;在理论与实践间徘徊——三十年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和声教学述评[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宋迪;;浅论高校传媒音乐教育中和声学课程教学现状与改革探索[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岛市政协宣传处供稿;打造东方的求实大学[N];联合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王定翔;特色立校创品牌[N];平顶山日报;2010年
3 记者 赖红英 刘慧婵;广东中职招生人数首超普通高中[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 郑晓红;设计基础教育亟待走出“美术”误区[N];光明日报;2010年
5 通讯员 杨斌;翼城:实效备课促课堂高效[N];临汾日报;2010年
6 黄梅县第五中学 李子君;语文课堂的先学后教[N];黄冈日报;2010年
7 记者 鲁延宏;海原一中“三三”式教学成效凸显[N];宁夏日报;2010年
8 田艺苗;天才是考出来的吗?[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9 唐大山;网络少年 回头是岸[N];西藏日报;2010年
10 田慧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课堂创新 始于教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顺爱;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民族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陶健敏;汉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法体系对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祝新宇;中学多样化课堂教学诊断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陆真;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孙卫国;数字化聚合环境中的课堂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钱锋;现代建筑教育在中国(1920s-1980s)[D];同济大学;2006年
7 李丽;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技术的探索[D];同济大学;2006年
8 朱敏;虚拟实验与教学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君丽;发展性教学评价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吴平;文化模式与对外汉语词语教学[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美;自主——合作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莎莎;信息化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建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3 刘婷;中学班级英语分层教学的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陈凡;“固定组合比赛”式教学在体育教育专业排球普修课中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徐金月;学案导学高中物理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赵曦;通用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侯琴;论法学教学模式的革新[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华;小学英语教育专业英语语音教学个案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夏江义;基于建构主义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10 彭兴云;动态分层教学模式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实验性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71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7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