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2 02:10
本文关键词:安徽省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摘要】:研究背景 当代大学生是青年中文化层次较高的社会群体,不仅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更需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目前许多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频繁的应激,快速的节奏,不同的压力下,出现众多的心理问题,而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将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当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研究目的 通过应用不同的量表对该校在校生心理健康调查数据与一般情况的分析,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研究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分层整群随机抽取安徽某高校文科类、理科类、体育类、艺术类大二学生共1512人,笔者使用统一指导语,现场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包含学生一般情况、K10量表和SCL-90量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采用单因素相关分析、偏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结果 通过K10量表与SCL-90量表的联合应用,发现两个量表有较高的相关性。 K10量表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K10总分均分为20.35±6.540,其中一类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总人数的17.4%,K10量表均分为12.07±2.718;二类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总分数55.9%,K10量表均分为18.89±1.640;三类心理健康状况较差者占总人数的15.6%,K10量表均分为26.30±2.134;四类心理健康差者占总人数的11.1%,K10量表均分为34.47±2.554。 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因子分为1.38±0.49,强迫因子分1.84±0.58,人际关系敏感因子分为1.69±0.55,抑郁因子分为1.61±0.51,焦虑因子分为1.50±0.50,敌对因子分为1.52±0.59,恐怖因子分为1.37±0.44,偏执因子分为1.52±0.50,精神病性因子分为1.44±0.44,与全国常模相比,各因子分均高于全国常模,但躯体化、敌对等两个因子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各因子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有21.36%大学生有心理问题,大学生中出现较多心理问题依次是强迫(占总人数34.08%)、人际敏感(占总人数21.35%)和抑郁(占总人数18.32%)。 K10分值与家庭境况、睡眠状况等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家庭境况、对大学生活恐惧或不自信,饮酒、对所学课程的喜爱程度、睡眠状况,学习压力,对大学生日常生活感受的不同,是否经常体育锻炼,性别与K10量表得分呈显著相关。其中是否适应大学生活、睡眠状况、对躯体健康状况自我评价的不同与K10量表得分呈正相关,其余因素与K10量表得分呈负相关 SCL-90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与家庭境况、睡眠情况、求助对象等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自评、睡眠情况、日常生活感受、大学生活适应情况与SCL总均分呈正相关,对生活恐惧或不自信、求助对象、家庭境况、吸烟、是否想心理咨询、学习压力、恋爱对象等因素与SCL-90得分呈负相关。 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当引起高度重视,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26.7%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有21.%的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交往、生活、发展的基本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大学生所承担和将要承担的学习任务和社会责任较为繁重和复杂,较为困难和艰苦。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品德素质、思想素质、智能素质乃至身体素质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成长,也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社会的发展与未来,更关系到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培养,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崇高的理想、良好的修养、和谐的人际关系、努力工作、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冬侠;;大学生因病休学原因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9年03期
2 彭卫琴;;大学生休学原因调查分析[J];护理学杂志;2006年15期
3 张金秀;许加明;;青少年吸烟的发展及动机基础[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6期
4 卓杰先;;高专院校大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的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年27期
5 岳志强;;不良情绪会影响躯体健康[J];考试周刊;2010年03期
6 李毅;;浅谈大学生自杀原因及预防措施[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09年01期
7 郭志峰;;大学生心理不安状况及对策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5期
8 潘书波;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诸因素的研究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9 谭先明,王玉昕;大学生人际归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临床康复;2004年12期
10 马绍斌,范存欣;大学生饮酒行为及动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0年01期
,本文编号:11738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73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