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18 12:04

  本文关键词: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以人为本 教育技术 价值取向 教育技术范畴


【摘要】:教育是关乎人的事业,对人的关注是教育的应有之义。教育技术是教育的技术或教育中的技术,属于教育的下位范畴,因此,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最终旨归也是教育技术的必然逻辑。随着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以人为本已然成为当今社会处理经济、政治、技术、环境等各种矛盾或冲突时的基本价值取向。然而教育技术现实发展中却存在着诸多“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学术研究的旨趣也聚焦于技术的开发或应用。近年虽有一些学者在技术的生境中倡导人文关怀,但反思者众、批判者多,多数研究仅仅是揭示问题以警醒世人,或止步于一般性的呐喊呼吁,却鲜有研究真正将人文关怀落实到现实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中。基于此,本文开展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技术哲学、价值哲学为立论依据,系统探讨主体处理教育技术矛盾、冲突、关系的基本价值取向,以及如何将该意识形态落实至教育技术实践中的问题。 论文从时代发展背景、学科发展背景、个人专业发展背景三个方面阐述研究缘起,并指明研究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思想、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论文系统梳理国内外教育技术领域关于“价值、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教育技术异化”等研究成果,总结已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并对本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 在教育技术领域,以人为本的对立面是以技术为本。论文从教育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和评价、教育媒体制作、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技术学研究等方面剖析了技术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表现,并从教育技术观、工具理性的强势、教育技术的技术属性、教育技术实践传统、教育技术主体等方面剖析技术化价值取向产生的原因。 “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价值取向并非一个不辨自明的命题。论文从教育技术的学科定位、教育技术实践中的主客体关系、技术化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教育技术的价值负荷特性等五个方面,指明教育技术应该“以人为本”,从学理层面确立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人是自然性、社会性、发展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教育技术对人之四种属性的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满足功能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异化作用。教育技术对人之属性的满足奠定了其存在的价值,而对人之属性的异化则侧证了本研究的必要性。对教育技术与人之属性关系的辨证分析,为教育技术究竟以人的“什么”为本指明方向。教育技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要全面关照人之四重生命,充分发挥其对人之四重生命的满足功能,弱化或消解其对人之四重属性的异化作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的发展。 AECT’94定义体系中的五个范畴(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为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指导教育技术现实实践提供了切入点。以人为本的“设计”要求设计主体树立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设计硬件时遵循人体工程学,数字化教学资源设计时遵循媒体特性、学习者特征,并将信息道德、情感教育、信息卫生学等知识融进教育技术产品的设计方案中。以人为本的“开发”要求开发者抛弃“炫技”倾向,以教育性为教育技术产品的首要追求;要求开发者充分理解良好设计方案中的设计意图,通过技术手段将其完整地体现在教育技术产品中;要求开发者与设计师、学科专家之间形成良好的协商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作用;要求要加强用户的“试用”环节,以获取产品修改、完善的第一手信息。以人为本的“利用”要求使用者树立“育人为本”的技术使用观、树立教学媒体适度运用意识;要求教育资源拥有者注重对资源及成功应用案例的推广宣传;要求发挥主体主观能动性,注重对教育媒体进行二次设计;要求使用者关注学习者的教育技术使用体验,并要落实“信息道德”、“信息卫生”教育。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落实以人为本思想,回归教育技术管理的本真;要求注重“人件”培训,提升“人件”培训质量;要求制定专业制度规范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形成教育技术行业的约束机制。以人为本的“评价”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评价观,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至具体的“评价指标”中,同时要加强对技术应用过程的评价并保证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兵;王清;陶礼平;;教育的技术化与以人为本的教育——也谈以人为本的教育技术理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顾明远;;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学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苗春凤;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4 严国涛;方显锋;;简论虚拟社会的主体、客体和主客体关系[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5 张敏;;网络交往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之影响[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罗冰眉;;网络信息安全与网络伦理道德建设[J];重庆图情研究;2002年04期

7 柳海民;;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J];吉林师大学报;1979年04期

8 解月光;孙艳;刘向永;;可持续发展:农村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选择[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戴炜玮;浅议青少年信息道德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3年11期

10 吕巾娇;;从美国博士学位论文的摘要看教育技术的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传习 郭红梅 詹来宇;[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孔凡士;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方海光;我国教育软件价值评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都计算机应用研究所);2006年

3 刘黎明;基于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中人之问题再认识[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颜士刚;技术的教育价值的实现与创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淑燕;我国当代情感教育的现实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高闰青;“以人为本”理念及其教育实践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萍;教育现象学方法及其应用[D];河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曾藉元;论以人为本的语文教育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涛;项目管理在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丁涛;胡锦涛的以人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4 牛炜焱;“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5 吴瑾;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谭伟;教育技术异化的消解[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海霞;论人的本质的实践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997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1997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e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