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倦怠的文化归因及其调适
本文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的文化归因及其调适
【摘要】:从文化角度对职业倦怠进行归因分析,有助于找出教师职业倦怠的深层次原因。受传统心态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影响,教师的职业价值被"神化"、专业发展受制于科层管理体制、教师角色的"清高"造成的孤独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文化归因。通过更新对教师职业价值的认识,加强外部调适,用儒家文化中积极应对困苦的思想进行内部调适,可有效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作者单位】: 韩山师范学院;
【分类号】:G451.6
【正文快照】: 职业倦怠也称“工作倦怠”,“是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①当前,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任何一种社会行为的发生必定有其社会文化背景,从社会文化层面来看,教师职业倦怠有其漫长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德华;;论教师文化的时代转向[J];教师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2 帅琴;;儒家“乐处”观对削减教师职业倦怠的启示[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8期
3 曲中林;;倦怠:教师职业生涯的一种常态[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19期
4 周耀威;陈伟忠;;从“科层取向”到“专业取向”:校本教师管理制度转型的个案研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5 宇红;论韦伯科层制理论及其在当代管理实践中的运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03期
6 肖宁灿;科层制与中国古代文化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7 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福君;;系统科学与我国社会改革发展战略的研究与探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徐虹;林钟高;;基于科层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7年02期
3 刘剑民;;集团公司与上市子公司财务控制关系研究[J];财会通讯;2010年22期
4 覃兆刿;;析经典管理理论中的“档案”要素——兼及档案作为管理要素的“双元价值”分析[J];档案管理;2006年02期
5 覃兆刿;;论韦伯组织理论建构中的“合理性”与“档案”——兼及韦伯档案观的双元价值分析[J];档案学研究;2006年02期
6 李廷睿;侯玉波;;儒家式应对的心理结构及其验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7 景怀斌;;职业压力感视野下公务员机制的问题与建议[J];公共行政评论;2008年04期
8 郑美娟;;论中国文化对心理咨询的启示[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9 郑红;;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年06期
10 应建;;从“Intel未来教育”看教师角色的转换[J];教师;2009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钟高;徐虹;;基于科层理论的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构建[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陈训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与品牌培育:文化战略的视角[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3 冯茁;论教育场域中的对话[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植凤英;西南少数民族心理压力与应对:结构、特征及形成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操慧;中小学课外辅导机构的数学师资现状调查和改善设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钟立华;教师文化对地理课堂教学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3 罗超;基于教育问题解决的教师培训模式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靖;教师文化生态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汪莹;高水平运动员压力应对与心理干预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6 朱万晶;道德品质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李晓红;大学生道家应对思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8 阮红连;高中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鲁春艳;组织规模与科层制的变迁[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李f3聪;论韦伯命题的理性化过程[D];西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徐继存;;教学乃“为己之学”——教学行为的道德评判[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09期
2 刘德华;欧阳荣华;;美国高校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1期
3 郭丽君;重新审视教育——《什么是教育》的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7期
4 张卫东;应对行为跨文化测评的构念等同与偏差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3期
5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6 魏娜;官僚制的精神与转型时期我国组织模式的塑造[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赐英;;职业倦怠: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因素[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8期
2 周月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自我调控[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年07期
3 陶西平;;营造教师发展“好生态”[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08年Z3期
4 粟增富;;教师专业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及对策[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7期
5 王文增;魏忠凤;;积极应对职业倦怠,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探索;2008年06期
6 丁志强;;试论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倦怠[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年05期
7 何惠丽;;教师专业发展阶段中的职业倦怠问题[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年08期
8 ;营造教师发展“好生态”[J];教育;2008年04期
9 陶西平;;教师的幸福感[J];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08期
10 陶西平;;关注教师的职业心态——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桂菊;陈艾华;;医护群体社会支持系统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研究[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董君;;克服职业倦怠 实现生命主体价值[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3 蒋慧琳;许家丽;黄海燕;顾超琼;;广西护理骨干职业倦怠的调查分析[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4 王树珍;赵琦;李曙光;;临床护士职业倦怠的调查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护士条列》解析培训会、中华护理学会2008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论坛暨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魏心;战伟根;于焕芝;;论教师职业倦怠及其解决途径[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6 孔丽;;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的原因及对策[A];全国第四届糖尿病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新青;余文斌;;青岛市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8 王伟华;;领导干部职业倦怠对工作创新的影响及干预措施[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瑞英;董莹莹;李琨;;ICU护士职业倦怠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A];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培树;;浅议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干预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四)[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青一中 安玉静;让生命成长走进教师专业发展历程[N];天津教育报;2010年
2 记者李国涛 实习生陈丽媛;第八届全国高中教师专业发展论坛在衡中举行[N];衡水日报;2010年
3 王大根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由“积累”走向“转型”的教师专业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记者 夏禾;十六中推进教师专业发展[N];苏州日报;2010年
5 弓彩玲;复兴区着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N];邯郸日报;2009年
6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周俊宏;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危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江芸涵;让每一名教师更专业[N];四川日报;2010年
8 宿迁市教育局中小学教学研究室 葛井井;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探究[N];江苏教育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徐德明;成长最快的是教师[N];天津教育报;2011年
10 郭秀中 葛宪利 冯彦鹏;滋兰九畹辉满园 沃土勤耕树参天[N];安阳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大磊;共和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胡惠闵;指向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管理改革:上海市打虎山路第一小学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于兰;建构主义视阈下第二语言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丹;幼儿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李志厚;教师校本学习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李飞;引领与自主:学校变革中的教师领导与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永然;理论与经验之间[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2 廖青;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师徒结对”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王冠男;河北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慧;大连市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状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雁;艺术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静;运用知识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胡婷;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的跨个案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杨喻;新课程背景下重庆市合川区农村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之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9 任志轲;一位高中生物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耿婵娟;基于关注阶段理论的初中熟手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159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15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