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02 12:22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自我分化 家庭功能 社交焦虑


【摘要】: 自我分化是指个体能有效区分理智与情感运作的能力,由Murry Bowen提出,是个体在原生家庭中开始形成并逐渐稳定的一种行为反应倾向,能够在广泛的情境中对个体的行为进行预测,并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高自我分化的个体具有高自我功能,有良好的自主性,有适度调和情绪与理性的能力,并且与家人能在个体化与亲密之间取得平衡;低自我分化的个体自我功能较低,缺少自主性,情绪和理性功能容易混淆,与他人有过多不适当的情绪涉入,面对生活压力时较无弹性,会体验到较高的焦虑。本研究的目的是:在修订适用于中国大学生样本的自我分化量表的基础上,考察我国大学生自我分化的特点,探讨大学生自我分化与家庭功能、社交焦虑的关系。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1.修订的适合中国大学生样本的自我分化量表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指标,符合心理学测量学要求。 2.从整体水平看,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较高,但仍有25.8%的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偏低。具体来讲,情绪断绝维度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自我位置,得分最低的是情绪反应维度。 3.人口学变量方面,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大学生在情绪反应、自我位置、与他人融合及量表总分上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专业变量上,文科大学生在情绪反应、情绪断绝、与他人融合维度和量表总分上都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有班干部经历的大学生在自我位置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没有班干部经历的学生。 4.不同自我分化水平的大学生在家庭功能及社交焦虑上存在显著差异,高自我分化组的大学生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上显著高于低自我分化组大学生;高自我分化组的大学生在社交焦虑上显著低于低自我分化组的大学生,说明自我分化水平较高的大学生有较高的家庭亲密度、适应性和较低的社交焦虑水平。 5.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和家庭功能对社交焦虑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同时自我分化中的自我位置在家庭功能和社交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B844.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安芹;邱剑;刘玉利;;自我分化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自我和谐关系中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庆华;高中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家庭功能、学校人际环境的关系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帆;原生家庭环境内特殊儿童的个案服务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3 沈莹;大学生职业决策影响因素量表的编制与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449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449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b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