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
本文关键词:教育文化软实力的构成及内部效应探究
【摘要】:所谓教育文化软实力就是体现在教育领域中的文化软实力。从内容上看,一国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包括文化核心力、运行保障力以及拓展深化力。核心力源于教育文化、人文精神和教育价值理念;运行保障力来自于教育组织、教育管理和教育制度等;拓展深化力包括教育政治、教育经济和教育外交等实力。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有示范效应、吸附效应、熏染效应、管束效应、传播效应,它们共同作用于人,从而形成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合力。而发挥教育文化软实力的内部效应的途径在于,让劳动成为必需,改善消费结构,更新交往方式,重视休闲品位,发展文化产业。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金】:湖南大学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立项“当代中国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课题阶段成果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从“软实力”到“教育文化软实力”一般认为,“软实力”一词是199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所谓“软实力”是指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化树;论大学的软实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关多义;;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构成与提升[J];生产力研究;2008年12期
3 徐勤;叩问教育与文化的共鸣[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莹;;文化旅游产业:湘西凤凰古镇文化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2 冯飞芸;王宁宁;;浅谈大学生闲暇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8期
3 邓荣宗;;文化软实力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再思考[J];世界有色金属;2012年05期
4 冯亮波;魏巍;;论大学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徐筱明;;新闻宣传对塑造五年制高职院校外部形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江苏省常州建设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邓永超;关于闲暇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理性思考[J];成人教育;2004年11期
7 俞松坤;;从软实力视角论大学文化品牌建设[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9期
8 李唯青;冯雁;;高职院校“软实力”若干问题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09期
9 吴鹏;蔡蕾;;廊坊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2期
10 吴鹏;蔡蕾;;廊坊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升元;高校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罗军飞;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国家[D];中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宏炜;河北省普通高校时尚健身舞蹈课程开展现状与设计推广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周红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增强国民创新意识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邢永亮;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4 阳作林;高职学生闲暇时间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徐雪晶;增强吸引力:我国高职教育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楠娟;C公司学生课外辅导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石瑞;陕北地区中学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延安大学;2011年
8 蔡龙花;中年空巢家庭女性的闲暇教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9 黄久娟;当代中国大学校长人文素养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邱石;论中国图书版权贸易的文化策略[D];湖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运鑫,薛天祥;大学制度的分层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04年04期
2 高雪玉;;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社会化的负面影响及改进对策[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5年04期
3 ;2003年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概况[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摘之窗[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2期
2 ;《教育文化论坛》“区域教育文化纵横”栏目征稿、组稿启事[J];教育文化论坛;2011年03期
3 宗翮;应对未来挑战 长三角要靠软实力升级[J];江南论坛;2005年06期
4 励静霞;;基于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软实力研究[J];今日科苑;2008年06期
5 黄平槐;彭维霞;;道德高地: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动力源之一——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为考察点[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张亚勤;;企业软实力与创新[J];公关世界;2008年05期
7 雷荣;;关于理工科高校软实力构建的几点思考[J];美与时代(下半月);2009年11期
8 宋荷英;;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提高学校软实力[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27期
9 孟凡章;;儒道学是无形文化软实力之源[J];公关世界;2009年02期
10 董锡健;营造凸现上海“软实力”的品牌建设氛围——对实施推进上海品牌战略的十点建言[J];公关世界;2005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2 蒋尧尧;;充分利用媒介资源,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我市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舒盛芳;;体育软实力及其构成要素和价值预判[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4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5 袁新华;;创新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郑群;;和谐文化:形塑中国“软实力”[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陆静波;;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构建太仓文化软实力的几个问题[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显泗;;论中国在东南亚的软实力[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10 白喜泉;;软实力对国有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的启示[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刘树生;提高文化软实力 推动文化大发展[N];黄冈日报;2007年
2 桂林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研究员、博士 王殿华;提升文化软实力 塑造广西新形象[N];广西日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谢文君;让文化成果惠及每一个人[N];辽宁日报;2008年
4 东莞理工学院教授 田根胜;寻求文化发展动力 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N];东莞日报;2008年
5 付志刚 金晓峰;聚焦“软实力”谋划“硬动员”[N];中国国防报;2005年
6 吴学安;靠“软实力”提升城市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5年
7 叶辉;文化软实力成为浙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N];光明日报;2005年
8 记者 何伟;鄞州“软实力工程”让农民得实惠[N];人民日报;2005年
9 Iain Marlow;北京的“软实力”崛起并非凭空发生[N];财经时报;2007年
10 ;普及志愿者精神提升中国“软实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国家软实力构建视野中的中国竞技运动软实力发展[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2 熊昌娥;医院软实力评价模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胡玉萍;教育文化与学校教育[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沈岚霞;20世纪上半叶美国对华教育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Max Rebol;不干涉与务实合作:试析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D];复旦大学;2011年
6 李晓灵;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国际竞争力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7 邱凌;软实力背景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李保强;教育格言及其现实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魏明;全球信息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成君;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德;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D];河南大学;2011年
2 邢永亮;文化软实力—中国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D];中共四川省委党校;2011年
3 江婕;中国大学软实力提升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4 王兴华;文化哲学视域中的软实力解读[D];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
5 孙蕾蕾;中国与东盟地区合作中的软实力运用分析[D];外交学院;2010年
6 李倩;企业软实力及其形成的关键因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梁鹏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哲学思考[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倪志丰;中国文化软实力对中国外交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徐鸿飞;军事软实力析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杰;企业软实力及其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45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4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