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
发布时间:2017-12-04 11:01
本文关键词: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
更多相关文章: 华北 女子教育 缠足 省教育 县教育 实验县 男女同学
【摘要】: 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的近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自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又与县政实验、国家建设结合起来。华北的乡村建设随着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而停止。这一时期的华北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乡村建设对华北女子教育具有一定作用力。 抗战前十年的华北女子教育,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大体稳定与局部动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和不定时的兵劫匪扰,一直伴随着华北女子教育。残破的经济与频发的灾荒,制约着发展教育的行动和力量。社会观念中低下的女子地位和屡禁不止的女子缠足对女子教育具有强大的束缚力,而女子的婚姻问题又将这种束缚作了进一步加强。 华北女子教育的发展水平,无论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或高等教育方面,都与全国的整体发展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具体表现:各年度女生数量发展缓慢、女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较低以及女教职员状况与女生状况基本一致等方面。在华北内部,冀、鲁、豫三省的发展状况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河北女子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好,在前期表现处明显的优势;山东重教的传统浓厚,师资培养快,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河南女子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差,又长期处于战乱和匪乱状态,故而发展缓慢。华北三省及其与全国的女子教育发展又在一些方面比较相似:整体上的女生数量及其占总学生数的比例都有明显的发展,女教职员与女生在绝对数与相对数上都表现出某种相关;与小学教育、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相比,师范教育的女生数及其占总学生数的比例都高出许多。 华北的“省教育”制度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完善,女子教育的发展与教育整体的发展逐渐平衡:省立小学已经解决了男女同学问题,省立中等教育男女同学的问题也有一定的突破;中学女子教育、师范女子教育和职业女子教育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发展,都值得称道;河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和山东省立女子职业学校,分别为培养省立小学师资和改进女子的社会职业,做出了贡献;省立中学和私立中学也培养了一批女性人才。 华北的“县教育”制度经过努力也初步建成,但华北女子的识字水平还很低,儿童特别是女童的失学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幼稚教育还没引起各省的注意,华北女子接受小学高级班的教育,远远低于男子接受高级班教育的水平,也低于远远低于其自身接受初级班教育的水平。因此,初级小学是华北女子接受教育最主要的层次,这与县立教育还没有解决高等小学甚至是初等小学的男女同学问题有很大关系。乡村建设运动多以县乡为单位,定县平民教育运动在女子教育方面成绩显著,邹平县以社会本位为中心的乡农学校,在女子教育问题上,表现出诸如注重精神动员、学生年龄参差不齐等方面的特点。 影响华北女子教育的因素多种多样。战乱与匪乱起着破坏作用;地方政府的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女子教育是否发展;男女同学问题的逐步解决是女子教育平等权实现的核心;知识分子热情、农村的约束力、社会观念的无形作用、紧张的师生关系都从不同方面影响着华北女子教育。华北女子教育的遗产是社会风气的渐次转变和知识女性的逐步自立。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529;K262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中国共产党与女子教育述论(1927-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507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5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