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论教育之于人生

发布时间:2017-12-09 20:37

  本文关键词:论教育之于人生


  更多相关文章: 教育 之于 人生


【摘要】: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教育影响着人的生存方式。人的存在特性决定了教育对人生影响的天然性,教育的本质使教育对人生的影响有着深广性,教育的效应使人产生区分性,同时教育对人生的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只有认清教育对人生的意义和影响限度,才能正确把握教育的地位,发挥教育的功用,达到教育对人生的真正观照。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正文快照】: 一、人之存在特性:教育对人生影响的天然性无论是自然人的发育完善,还是精神的充盈与超越都离不开教育。荷兰教育人类学家兰格维尔特得出结论说:“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这一点本身就是人的形象的最基本标志之一。”[1]可见,人的可教育性并不是外在于人的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潘涌;论课程新理念与教师角色转换[J];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04期

2 尹艳秋;论教育理想生成的基础:适应与超越[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潘涌;指令性课程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教育导刊;2002年23期

4 潘涌;指令性课程的终结与语文教师创造精神的解放[J];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12期

5 龚怡祖,殷祥文;试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的建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张楚廷;以人为本与教育学改造[J];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魏永征;;在“一国两制”下对表达自由与公共权力的界定——一位中国大陆学者看《基本法》23条立法[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10 李莉娅;叶苗;;舆论引导方式,期待艺术性创新——“开放条件下舆论引导方式”调查与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音正权;刑法变迁中的法律家(1902--1935)[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4 司成勇;从“学答”走向“学问”[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卓;教育资源配置问题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陈月茹;教科书内容属性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吴胜林;当代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岚;政治课堂教学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于玲;鼓励学生“超越”的教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何平;促进“生态江苏”建设的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锋;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于晓芳;走向生命化课堂[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陈玲;教师创造性及其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双全;;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及校内教育的几点措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1期

2 林夕盟;教育的眼睛[J];基础教育;2004年10期

3 马艺扬;马征东;;与众不同的芬兰教育[J];山西教育(管理);2011年07期

4 ;本期精彩言论[J];基础教育;2007年08期

5 张楚廷;;教育与时间[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1年08期

6 肖川;教育随想[J];基础教育;2003年S1期

7 季苹;衣食父母 衣食老师 衣食教育 衣食学生[J];中小学管理;1997年Z1期

8 宋学梅;;读着《山东教育》成长[J];山东教育;2011年13期

9 熊川武,郑金洲,范国睿,袁振国;华东师大关于一流教育的研讨[J];中小学管理;1996年02期

10 石红;;以爱触动学生的心[J];文学教育(下);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温晋芳;;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4 朱光葳;;以德治国 教育为先[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东;田丽;;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宋玉华;;教育对知识经济提出挑战所面临的新课题[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9 刘新民;;教育应当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荣丽;;浅谈新课改下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东;精彩人生 来自第二重生命[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张 华;终身教育:二十一世纪教育的新蓝图[N];中国教育报;2002年

3 乔兰;为人师的福气[N];人民日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姜澎;解读上海“十五”计划纲要(草案)教育目标[N];文汇报;2001年

5 杨小龙;精心打造地方教育产业[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6 丁国强;快乐的孔夫子[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刘承伦;教育呼唤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2年

8 ;新世纪 新课程 新教材[N];重庆日报;2002年

9 任长松(人教社课程研究室);热爱生活、关注时代与社会[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10 凌龙华;让语文成为诗意的学习[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3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4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7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席佩亚;价值教育模式: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邓旭;四川藏区可持续发展战略及教育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谢善梅;论人类理解的本质及与教育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秦熠;承先与启后[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2717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717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5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