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存在刍议——“何以是”与“何以成其所是”
本文关键词:教育技术的存在刍议——“何以是”与“何以成其所是”
【摘要】:教育技术的存在是教育技术哲学的认识起点。文章以哲学上一般的存在概念为理论前提,探讨教育技术的存在问题(也就是"是"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技术的存在的特质(何以是)与教育技术如何存在(何以成其所是),提出:教育技术的存在的特质是教育身份与技术身份的共存,二者共存的前提是教育与技术的内在一致性,共存的结果是"教育技术身份"的生成。而教育技术成为现实的存在,必然是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与技术相互作用、双向建构,化合为一体。从存在的角度理解教育技术,有助于走出教育技术本质与定义争论的陷阱,并在复杂纷呈的"教育技术"现象中甄别教育技术之真伪。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
【分类号】:G40-057
【正文快照】: “教育技术是什么”一直是国内外教育技术学者积极探寻的热点问题之一,也由此产生了众说纷纭的教育技术(包括早期的“电化教育”)定义。然而,长期的争论并未能进一步澄清人们对教育技术的认识,有时反而越讨论越模糊,甚至导致混乱。这是为什么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对于教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颜士刚;李艺;;论教育技术化是技术教育价值的实现和彰显[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2 李祺;李春鹏;;教育技术是什么[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1期
3 彭绍东;教育技术的定义与命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铁权;加快现代教育技术发展 加速教育现代化进程[J];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张传开;必然与自由范畴在近代西方哲学中的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魏名国;试论真理的模糊性和精确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颜晓峰;论关系创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陈立新;阐扬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基本视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方政,杨正群,刘英;休谟因果联系的人性论基础[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陈岸瑛;关于“乌托邦”内涵及概念演变的考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9 宋一夫,施德福;论社会结构的对称与非对称[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10 董学文;“文学理论学”构建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琰焱;网络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变革[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崔景贵;解读心理教育:多学科的视野[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胡位钧;现代国家中的政治沟通[D];复旦大学;2003年
7 李庆宗;在理性与价值之间[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8 余慧元;一种“纯粹”的经验如何可能?—胡塞尔现象学经验问题的扩展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9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王立仁;德育价值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兴红;教育技术观念的变迁和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樊陈琳;学校管理人员专业化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徐振轩;海德格尔存在论技术观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4 阎亚军;生活知识观及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陈德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体道德建构[D];延边大学;2003年
6 朴晋康;论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流变[D];延边大学;2003年
7 曹稳;成功性就业与当前大学生职业指导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全心;教师在学校德育中的理性自觉[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高新芝;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开发[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10 肖意贞;社会群体主体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椿;;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黎加厚;e-Education:电化教育的新定义──关于《电化教育研究》杂志英文译名更新的建议[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3 李康;论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哲学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4 李祺;发展电化教育应重视的几个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09期
5 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7 张景生,谢星海;浅论教育技术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8 梅家驹;教育技术的价值观[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9 赵厚福,刘兆臻;教育技术的技术本质与定义[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10 李祺;学习萧树滋电化教育思想的几点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小琴;;教育技术哲学探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帅;;比较孔子的“忧”与海德格尔的“忧”及在教育上的现实意义[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新卓;本真生存与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陆明玉;从对象性思维到反思性思维——教学论研究思维方式的新走向[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2 曹艳敏;从功能到存在:新型师生关系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程腊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彭剑;后现代主义对教育技术学学科的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851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2851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