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本文关键词:隐性课程的理论探讨 出处:《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隐性课程是一种间接的、暗示的、无意的方式,长时期地影响学生情感、调整学生行为、激发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的课程。用场论的观点审视隐性课程,隐性课程的场源潜藏于校园文化之中,场内各要素相互作用、吸引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隐性课程对教育者的影响方式有暗示、感染、模仿等。隐性课程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能引起学生积极的心智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地熏陶感染学生。隐性课程的开发应遵循互为依存原则、整体性原则、以人为本原则、动态变化原则等。
【作者单位】: 山西农业大学高教研究室;
【基金】:全国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会项目“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C08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23
【正文快照】: 一、隐性课程的涵义(一)隐性课程的提出20世纪初,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就曾深刻指出,学生学习的不只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杜威和他的学生克伯屈相应地提出“附带学习”、“附学习”,并触及到后来的隐性课程研究所涉及的许多重要命题,为隐性课程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邓道宣,罗明礼;国内外隐性课程研究述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12期
2 赵惠玲;;用情感教学促科学探究目标达成[J];教学与管理;2008年33期
3 葛玲霞;张伟平;;隐性课程的“场”效应[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7期
4 谭伟平;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J];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阳红;浅析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偏位”和“越位”现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2 苑青松;;课程论视野下的群育新思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吴惠敏;;人文素质类隐性课程开发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王峰;王世娟;;高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王春娜;赵建庄;贾临芳;吴昆明;梁丹;;高等农业院校化学实验考核方法改革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02期
7 隋红;;体育隐性课程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8 李霞;隐蔽课程建设之简要考察[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1期
9 谭广;马卫平;;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会明;闻钟波;;论新农村建设下高等农业院校的体育创新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谌安荣;;《学记》和谐教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贺素芝;;从教师成长的角度谈教育价值[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高丽萍;;基于“三环一场”教学模式的《开放英语1》导学探讨[A];山东省远程教育学会第七届远程教育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方成智;艰难的规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常志利;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4 任艳红;高校教学评价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戴小春;高校课程结构优化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斌;从体操到体育[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耿淑玲;基于人文关怀的科学课程的构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苑青松;唤醒与契合:言语生命的赋形[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泽静;高中英语教师知识及其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惠君;“校园内的公共服务”: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改革与发展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湘;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3 黄华斌;师生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孙丽娟;数学课堂人文价值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枫;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代新林;江西省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晓敏;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制度建设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张丽华;高职院校英语“3S中心”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沈阳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明楠;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网球专修课教学体系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高中梅;重庆市城口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金洲;隐蔽课程:一些理论上的思考[J];外国教育动态;1989年01期
2 张楚廷;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学原理[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邓银城,陈丁堂;人文教育·科学教育·完人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2期
4 刘惊铎,赵世超;凸显人文精神: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哲学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石立敏;;小学数学课堂的情感教学[J];吉林教育;2008年08期
6 田慧生;当今课程理论研究的新课题(上)——潜在课程研究评介[J];课程.教材.教法;1988年02期
7 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年06期
8 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上)[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10期
9 李复新;20世纪隐蔽课程研究的历史回顾与评析(下)[J];课程.教材.教法;1998年12期
10 郑洁;李斌;;让科学焕发人性的光辉——小学《科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审视[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中山大学党委书记 李延保;[N];光明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兰;;谈高校隐性课程的开发[J];教育与职业;2010年36期
2 齐佩芳;韦世艺;;论高校德育隐性课程开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吴清晰;;试论基础教育中的校本隐性课程[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03期
4 张桂芬;何南;;论高校校园隐性课程及其开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5 梁丽玲;;浅议隐性课程视角下教师行为[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6 李斐;;论隐性课程视野下的创业教育课程开发[J];教学与管理;2007年27期
7 王文芳;;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隐性课程——试论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J];文教资料;2011年05期
8 李敏;;浅谈教师在隐性课程开发中的作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8期
9 傅建东;;职业道德教育:隐性课程的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年21期
10 王根顺;延立军;张娜;;校园讲座对大学校园文化建构和学生行为的影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唐发年;;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刍议[A];福建师范大学第八届科技节老师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忠勇;;开发和利用隐性课程 促进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3 顾炜斌;张卫卫;;记得绿罗裙 处处怜芳草——作文课程开发初探[A];中小学课程改革与考试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亚军;赵亮;;《汽车自动变速器原理及维修》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实践[A];2010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何爱平;;区域性科技教育课程构建中资源开发和利用——以汽车文化课程开发为例[A];整合科普资源 优化科教环境——第十五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论文征集活动论文汇编[C];2007年
7 邓仕鸣;廖先平;廖亚南;;“挖掘隐性课程德育功能,创建和谐校园环境”课题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8 谢燮;;论音乐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融合[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张铮;;引入工学结合后 数控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建构[A];2008无锡职教教师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刘金梅;刘建设;;远程教育中的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模式比较与现状分析[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应斌;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角色的转变[N];张掖日报;2006年
2 江苏省原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 成尚荣;地方课程开发应注意的几个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杜昀锟;贵州邮政提升培训课程开发质量[N];中国邮政报;2011年
4 王平;青鸟扛起IT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大旗[N];中国企业报;2004年
5 李 健;基于多元智能的生本课程开发[N];中国教师报;2004年
6 成都中医药大学 张虹 马晓蓉 周海燕 佟枫;创建纵横结合 德智交融的隐性课程体系[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7 兰铁一幼 邵莉娟;谈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N];甘肃日报;2010年
8 朱秀芳;幼儿情境课程,,快乐成长之路[N];中国教师报;2006年
9 河南省濮阳市实验幼儿园 何艳玲 秦志敏;幼儿园的隐性课程:户外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记者 许俏文 通讯员 吴敏婷;学生行为偏差98%源于“黄书”[N];广州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2 刘茜;多元文化课程的建构与发展[D];西南大学;2007年
3 于晓东;整体性体育课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吴支奎;课堂中的意义建构[D];西南大学;2009年
5 王姣姣;实践与反思:课堂教学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6 刘宇;意义的探寻[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吕红;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课程质量保障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静;基于胜任力的灾难护理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1年
10 史光孝;隐性课程视角下的大学英语课程设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卓鸿;中学历史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 郭宇;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网络课程的探究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媛媛;中小学机器人课程的研究与开发[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雨强;综合理科课程开发及其支持体系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5 王敏靖;高等职业学院音乐欣赏课程开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新征;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史丽晶;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个案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鹏宇;网络课程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严五胤;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邵婷;面向中等职业学校学困生的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22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22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