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出处:《经济研究》2010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借鉴Behrman Birdsall(1983)的有效教育概念,本文利用1980—2005年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平均教育年限(教育数量)和平均师生比率(教育质量)对地区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以师生比率衡量的教育质量对劳动生产率有显著且稳健的正效应,在均值处师生比率每上升一个标准差(0.916)有助于提高地区劳动生产率约3.09%。教育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大小部分取决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育质量越高教育数量对劳动生产率的促进效应越大。本文的结论暗示过于快速的教育数量扩张而不增加教师供给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
[Abstract]:Based on the effective education concept of Behrman Birdsall (1983), 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impact of average education years (education quantity) and average teacher student ratio (education quality) on regional labor productivity based on China's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1980 to 2005. The empirical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measured by the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has a significant and robust positive effect on labor productivity, and a standard deviation (0.916) increases at a mean ratio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which helps to increase labor productivity in the region by about 3.09%. The impact of the quantity of education on labor productivity depends partly on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higher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the greater the effect of the number of education on labor productivity.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expansion of the quantity of education too fast without increasing the supply of teachers is not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allocation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090304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70933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80440412)资助
【分类号】:G40-054;F242
【正文快照】: 一、引言近十多年来,不少文献利用中国的各种调查数据估计了教育的私人收益率①。纵观这些估计结果,可以发现教育收益率有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且随时间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②对于教育收益率的这些差异,研究者从劳动力市场制度、相对供求或者歧视等视角给出了不同的解释。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2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3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4 张车伟;;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6年12期
5 王海港;李实;刘京军;;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异及其解释[J];经济研究;2007年08期
6 姚先国;张海峰;;教育、人力资本与地区经济差异[J];经济研究;2008年05期
7 万广华,陆铭,陈钊;全球化与地区间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8 邹薇;张芬;;农村地区收入差异与人力资本积累[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reven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Immiserizing Growth in Expanding Economies" in China's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9期
2 李刚;贾威;潘浩敏;;地区差异、收敛路径和经济政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3 朱道才;吴信国;;中国各省(市)经济发展差异的原因分析——基于1990-2006年数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4 许传阳;唐永;王巧玲;;基于空间自相关的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趋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
5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6 崔登峰;朱金鹤;;公共服务均等化视角下新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1期
7 杨慧;田贵贤;;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研究及对策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9期
8 琚晓星;刘岳平;钟世川;;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收敛性研究综述与展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3期
9 乐小兵;;广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10 庞永红;王芳芳;刘有斌;;新时期我国农村“增长性贫困”的预防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邹薇;周浩;;中国省际间收入动态研究:1978-2002——基于反事实条件收入模型[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彭国华;;我国地区经济的俱乐部收敛性[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3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王宏涛;王晓芳;;西部大开发中的信息化、经济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1998--200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加秀;;马克思主义收入分配的中国现实问题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6 宋美静;;劳动收入占国民收入比例下降对收入分配影响的实证研究[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延安经济社会发展新思路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蔡建明;杜姗姗;;北京市综合性观光农业园效益影响机理及调控策略[A];2011全国休闲农业创新发展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9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弘;;推进产业分工与合作提升京津冀区域综合竞争力[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何力武;转移支付、一体化与区域协调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树培;我国的加速工业化战略与内需不足[D];南开大学;2010年
8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永木;人力资本对农村家庭贫困的影响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高玉东;区域行政垄断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青;两岸贸易对两岸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童芳;FDI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收入差距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8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政;湖南农民区域收入差距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罗亦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分析及因素检验[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2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3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4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5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6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7 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研究[J];经济研究;1994年12期
8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9 王小鲁;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制度变革[J];经济研究;2000年07期
10 蔡f ,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有效教育如何真正有效”访谈录[J];广西教育;2011年01期
2 陆文娟;;尊重,有效教育的支点[J];青年教师;2007年12期
3 贺密;;抓住契机,进行有效教育[J];新课程学习(小学);2009年04期
4 李正良;陈健萍;;实施有效教育 推进课程改革[J];广西教育;2010年14期
5 赵巧华;关于贫困地区之有效教育的对策——再谈“会宁教育现象”[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王建卫;;真、活、美——演绎有效教育的精彩篇章[J];教育科研论坛;2010年04期
7 尔古伍呷;恰当的“时空”是进行有效教育的重要前提[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8 钱勤珍;;演绎有效教育三重奏[J];教育科研论坛;2007年12期
9 薛安民;孙文吉;;有效教育研究:区域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J];江苏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10 阳慧;;教育沟通:有效教育的重要途径[J];企业家天地;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帕梅拉·克婷;李新翠;;素质教育在美国[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2 程伟华;;高等农业院校研究生层次留学生教育现状与思考——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秦行音;;对教育质量的国家控制——英国中小学国家课程与评价的历史与现状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4 逄晚霞;;影响健康教育质量的原因分析与对策[A];老年病人健康教育与自护高级研修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5 陶岩;孙成起;;21世纪基础教育质量评价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6 史秋衡;陈萦;;美国高等教育供给模式与教育质量的关系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杨红卫;;试论高职大专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教学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A];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C];2009年
8 夏茂林;冯文全;;农村基础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及对策研究[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张增年;徐立清;邬国扬;;教学督导与评估长效机制构建[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屈晓玲;;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方法与体会[A];全国外科、神经内外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百强;眉县今年教育质量再创佳绩[N];宝鸡日报;2006年
2 赵炳臣;是谁造成了“文凭势利眼”现象[N];中国改革报;2006年
3 通讯员 钱晓华 丁凤书;扬州教育:在推进质量中追求突破[N];扬州日报;2006年
4 记者 周元邋邱大军;让农村孩子享受教育公平[N];海南日报;2008年
5 陈瑞昌;我省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年
6 记者 张春鸽 实习生 马莉;我市老干部生活教育质量得到全面提升[N];延安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雯婧;信息技术提升基础教育质量[N];天津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明 杨爱奎;崇信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N];平凉日报;2006年
9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刘明新;全面提升高职教育质量[N];常州日报;2007年
10 张眉;政府目光聚焦基础教育质量[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桂绍贞;台湾基础教育质量保障管理策略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肖化移;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子杰;质量、公正与制度保障[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银生;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问责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晓芬;农村混读班早期教育现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布和;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陶格斯;文化差异与民族学生学业质量[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铁道;亚洲发展中国家普及教育中的课程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1997年
9 李敏;美国教育政策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翠兰;呼和浩特市民办中学发展问题的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丽丽;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夏天娟;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马金玲;行动研究在女童教育中的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黎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龄小学生教育现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于玲霞;广西民办高校发展及对策研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李文平;内蒙古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管理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8 邓秀平;农村初中生厌学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梁龙霞;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及研究策略[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艳艳;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保障机制[D];河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39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39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