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实施困境及其出路
本文关键词:农村教育“教师轮岗制度”实施困境及其出路 出处:《现代教育论丛》2010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对教育水平起着关键作用,面对农村教育的相对落后,走进基层的"教师轮岗制度"便颇为引人关注。而扎根于乡村的教育现场会发现,轮岗制度的实施遇到许多困境。轮岗教师家、业两地,生活极为不便;有些轮岗教师只是教师评比制度下的被动参与者;轮岗教师与乡村教育环境还存在着教育逻辑的隔膜。"教师轮岗制度"的实施,对于乡村学生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并且其发展受知识背景与学习硬件的限制,难收实效。而对于乡村的学校来说,轮岗教师的衣食住行已成为这些贫困学校的负担,并且轮岗教师人少,对学校的帮扶作用杯水车薪。针对此些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轮岗制度的评价体系,增加投入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并且应把"师徒制"的传授方式引渡到城乡教师的交流中来,从而提升轮岗制度的实效性。
[Abstract]:The dual structur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poses a new challenge to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Teacher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level of education and face the relative backwardness of rural education. The "teacher rotation system"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The educational scene meeting, rooted in the village, found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otation system met with many difficulties. Some rotating teachers are only passive participants under the teacher evaluation system; There is still a division of educational logic between teachers and rural 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er rotation system" has posed a challenge to the adaptability of rural students. And its development is limited by the knowledge background and learning hardware, which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results. But for the rural schools,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clothing, food, housing and transportation has become the burden of these poor schools, and the rotation of teachers are few.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he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to improve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rotation system and increase the educational funds for the rural schools. Moreover, we should extradite the teaching method of "teacher and apprentice system" to the exchange of teacher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otation system.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525.1
【正文快照】: 引言笔者于oo年末走访了辽宁西部地区的一座城市,从区级教育行政部门了解到,整个区级小学中共有6万学生,,而其中4万在农村,但令人惊讶的是,80%考人市一中(当地最好的中学)的是城镇学生,这确实令人深省。城乡二元结构给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诸多难题,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坚;陈阳;;我国城乡教师流动失衡的制度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Z1期
2 汪丞,方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我国区域内师资均衡发展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文英;史景轩;;日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途径[J];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09期
2 王飞琴;;稳定农村师资之经验借鉴[J];才智;2012年07期
3 赖娟;陆梅;王晓华;;区域内优质师资非均衡发展:原因探析与政策建议[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薛正斌;;对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5 彭礼;周益霞;;30年来农村教师流动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年06期
6 王东;;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的思考[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李贤智;;教育公平视野下教师资源配置的反思与建设——兼评日本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年03期
8 汪丞;中日教师流动:比较与借鉴[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9 夏茂林;冯文全;;定期轮换制度下流动教师利益补偿机制探讨[J];教师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10 夏茂林;冯文全;冯碧瑛;;日韩两国中小学教师定期流动制度比较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伯玲;袁桂林;谢李雪;;县域教师专业化发展困境及其破解——Y县的个案[A];2010年农村教育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冯文全;夏茂林;;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问题探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洪华;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欧文福;西南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D];西南大学;2006年
3 邱伟华;公共教育与收入差异[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安全;一个西部县农村教师结构五十年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蒋云芳;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联邦政府以促进公平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京京;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流动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志艳;城市义务教育校际均衡发展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元勋;江西省乐安县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倪莹;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的教师轮岗制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春林;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城乡中小学教师流动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丁卫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许传军;县域内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制度保障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刘力;义务教育阶段山西农村教师流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宜江;县域内城乡教师交流政策的问题与对策[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荣晓;云南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社会福利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勇;制度缺失与农村社会保障问题[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张乐天;城乡教育差别的制度归因与缩小差别的政策建议[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薛国凤;日本教师“定期流动制”对解决我国偏贫地区义务教育师资问题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2年01期
4 张忠福;教育均衡应首先在区域内实现——对农村落后地区教育发展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5 刘惠林;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4年09期
6 朱益明;中小学教师人事制度改革:问题、思路与建议[J];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17期
7 朱家存;;论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成因[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2期
8 彭新实;日本教师的定期流动[J];中国教师;2003年06期
9 石邦宏,戴霞;经济理性驱动下的中小学教师流动[J];中国教师;2005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余馨;焦绘媛;蒋燕;;我国民办教育的困境及其出路[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年21期
2 王茹,胡克祖;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薛瑞汉;;论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和出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4 陈庆艳;;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及思考[J];文教资料;2009年29期
5 黄跃雄,阙维明;宏观经济调控中高校技术成果转化的困境和出路[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5年05期
6 张玉堂;体现在诺曼·梅勒作品《杀人者之歌》中的存在主义[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7 李玉荣;现代心理学面临的挑战[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李春超,潘巧秀,高福军;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9 福州大学社会学系课题组;永定县高陂镇村民文化生活与教育事业调查报告[J];东南学术;2003年S1期
10 崔开云,徐勇;公司公益的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慧;;浅谈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出路[A];首届农林院校教育管理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韩玲梅;黄祖辉;徐旭初;;新农村建设时期乡村治理研究的特点、困境及出路[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侯志阳;;一个文化社会学的新视角:管窥农村养老文化的困境与出路[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连永兴;;浅谈新形势下的小陇山林区森林防火的困境及出路[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7 新形势下的森林防火问题探讨论文集[C];2009年
5 周丽娟;张爱梅;张鲁宁;;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发展的困境及出路[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6 吴宏超;;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困境与出路[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刘冠军;;科技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困境与出路[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梁乃锋;;全球化趋势下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困境与出路[A];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与流通现代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楚德江;;棚户区改造的困境与出路——以徐州棚户区改造的经验为例[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吴小丰;谢兰;;对政府职能转变困境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仇逸 杨金志;教师流动可试“无校籍”[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周洪宇;教师流动 步伐迈大些[N];团结报;2010年
3 郭文婧;教师流动不能简单化[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育局 王少华;教师流动既要积极更要稳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员 王一军;用专业的眼光看待教师流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磊;“区管校用”促城乡教师流动[N];中国教育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冯永亮;李和平委员:建立区域教师流动制度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N];中国教师报;2010年
8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 李伟涛;流动机制设计要真正实现“增值”[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泰州市教育局 戴荣;做好教师流动工作应注意些什么[N];泰州日报;2010年
10 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少波;正确看待教师流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英;我国高校教师流动政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龙云;中国B股市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董传升;“科技奥运”的困境与消解[D];东北大学;2004年
4 肖崎;金融资产膨胀下货币政策的困境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5 陈兵;文化与商业困境中的电视品牌建构[D];浙江大学;2005年
6 周义程;公共产品民主型供给模式的理论建构[D];苏州大学;2008年
7 任维哲;民营企业融资困境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关重;享利·詹姆斯小说的成长—认知主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9 韩志明;行政责任困境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10 闫引堂;国家与教师身份[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青春;我国成人高校德育困境与出路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 赵鹰;国内农民报发展困难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3 郝淑美;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笑梅;当代高校美育的困境与出路[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尚莲;论主体性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09年
6 徐晓波;论农业税取消背景下乡镇财政的困境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徐菁;中国摩托车出口行业的困境与出路探讨[D];厦门大学;2008年
8 严五胤;校本课程开发的困境与出路[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邓月云;我国行政审判的困境与出路[D];湘潭大学;2005年
10 袁春林;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D];苏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689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3689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