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人文社会科的尴尬与破解

发布时间:2018-01-25 19:35

  本文关键词: “人文—社会科” 综合课程 教师专业发展 出处:《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人文—社会科"在学科名称厘定及其内涵界定等学理建设方面存在欠缺,导致人们对其学科地位及内涵的认识产生混乱,造成诸如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过程设计及课程内容衔接等教学建设滞后。"人文—社会科"学科地位低下导致该学科教师地位低下;学科内容骤然新增和高度综合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任课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及专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存在困难。为此,应从学科概念厘清及其系列课程的关系澄清入手,推进学理建设;从学科地位提升、教学理念明晰着手,推进全面教学建设;从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激发、专业知识完善和教研能力形成等方面促进教师队伍建设。
[Abstract]:"Humanity-Social Science" is deficient in academic construction, such as the determination of subject name and the definition of its connotation, which leads to confusion of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its subject status and connotation, 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resour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design and the course content link up and so on teaching construction lags behind. "Humanity-Social subject" subject status is low, the subject teacher status is low; The new and highly integrated subject content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and teachers have difficulties i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each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ncept of discipline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ts series of cours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theory. From the subject position promotion, the teaching idea clarity starts, promotes the overall teaching construction; It promotes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team from the aspect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motivation, professional knowledge perfec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西南大学文化社会发展学院;
【基金】:唐智松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中小学思想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学科教师专业发展及相关问题研究”(DHA060139)成果之一
【分类号】:G420
【正文快照】: 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其具体措施之一就是,要求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亚夫;;《历史与社会》的整合与公民教育的效益[J];教育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文闵;巴黎公社的教育改革[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2 辛儒;;苏格拉底启发式教学法及其启示[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丁桂兰;李福宝;;论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艳芬;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J];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5 姚利民;中外教育家有效教学思想初探[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丁湘;让素质教育走进中国家庭[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郭冬生;论我国大学本科学习制度的开放性[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8 郭荣祥;刍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与学习自由[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年03期

9 刘黎明;;论亚里士多德的自然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10 郝新生,任昌荣;从比较教育史的研究中探寻中外知识界对教育功能的认识[J];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殷企平;;柏拉图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2 陆跃峰;;论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3 田林;肖金柱;杨晓鹏;赵怀东;夏雪芹;张润全;;未来体育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4 陆跃峰;;论希腊时代的高等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8)——外国高等教育史研究[C];2009年

5 殷企平;;柏拉图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巍巍;真实与扭曲[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威;中世纪英国医疗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

3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姚宝骏;一般教育环境下生物学概念形成过程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于维涛;县域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周先进;“学会关心”取向的教学价值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朱玲莉;日本近世寺子屋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8 郑晓艳;农村籍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任京民;社会科课程综合化的意蕴与追求[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媛;城市绿地的教育功能及其实现[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晓娟;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吴丽霞;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错位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梁剑宏;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4 徐海峰;论古典时代雅典的智者教育[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康军;卢梭女子教育思想及启示——追求自然与和谐[D];河北大学;2007年

6 单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转向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亭;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帅;高校本科生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9 伍文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重心理疏导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贺颖;美国中小学人权教育的内容及实施模式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亚夫;;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内容精选和整合原则[J];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云鹏;程晋宽;;教育理论研究何所求[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2 刘开双;;怎样做一名受教师欢迎的教研员[J];中国民族教育;2010年03期

3 陈炳乾;;内促外引,推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4期

4 朱雅文;;让品德课程资源“丰满”起来——小学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途径探索[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5 张红梅;李劲松;;民族小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出路探究[J];新西部;2010年01期

6 杜元刚;;从对小学劳动课程的反思看综合实践活动对劳动课程的超越[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1期

7 和学新;乌焕焕;;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审视[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1期

8 郑少山;;物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若干问题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9 孙泽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再认识:内涵与特性[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年03期

10 ;金华市第四中学[J];浙江人大;2010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申学峰;;生命型教师: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命理念观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2 邹文珍;;课堂虽小,有容乃大——浅谈《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有效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3 周晗;;立足和谐校本教研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青海卷)[C];2010年

4 郭鸿;;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发掘学生多元潜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5 顾志红;;新课程视角下的生命教育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6 赵金梅;;促进幼师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四条途径[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南卷)[C];2010年

7 彭茜;;卢梭“消极教育”的真谛及其当下意义[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8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一)[C];2009年

9 罗红艳;吴安春;;国外教师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启示[A];教育的传统与变革——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四)[C];2009年

10 潘再平;章玮;卢琴芬;陈敏祥;史涔微;卢慧芬;白亚男;;电机学系列课程建设研究[A];第6届全国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晓冬;企业管理能力建设公益工程启动[N];中国人事报;2010年

2 本报通讯员 裴伟;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他们在行动[N];江苏教育报;2010年

3 成尚荣;教师教育应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张文科 大连教育学院学校发展评估中心主任;期末总结是教师成长的重要契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湖南省澧县教师进修学校 胡爱军;农村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资源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6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国际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王素;改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土壤”[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委员会;绿色教育:使命、内涵与实践策略[N];光明日报;2010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方增泉;教师教育亟待建立国家标准[N];光明日报;2010年

9 记者 曾毅;吉林省抚松县万良小学教改三次飞跃[N];光明日报;2010年

10 江苏省徐州市第一中学 周俊宏;网络时代教师专业发展危机[N];江苏教育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静静;教师实践性知识及其生成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田莉;校本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纯;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李清臣;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精神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红洋;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武荷岚;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物理学与教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立国;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素质标准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李辽宁;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文昊;面向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学习支持框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明山;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潘琦;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专业发展个案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宋萍;教师专业发展视域下合作型教师文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邹京霞;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高校学生评教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庄建东;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允华;山东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孙迎利;初中物理与化学相关知识交叉渗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王占伟;农村教师培训现状研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10 姜利娜;信息技术对中学物理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现状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63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63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a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