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师赋权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本文关键词: 教师赋权 反思 出处:《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教师专业化运动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双重推进下,"教师赋权"的相关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研究者从教师赋权的内涵、意义、现状、策略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基本结论是,赋权与增能相统一才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因此,需要从环境、环境和教师内在素质两个方面增强教师的权力意识与能力。
[Abstract]:With the dual advancement of teacher ' s professional movement and the reform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China , the problem of " teacher empowerment "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 The researchers have explored the connotation , meaning , present situation and strategy of the teacher ' s empowerment . The basic conclusion is that the unity of empowerment and empowerment can really promote the teacher ' s professional autonomy . Therefore ,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teacher ' s power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environment , environment and teacher ' s inner quality .
【作者单位】: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研究中心;
【分类号】:G525.1
【正文快照】: 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了教师赋权运动。20世纪90年代,教师赋权已被看作是美国重振教育的重要因素。“教学专业化”和“教师赋权增能”也成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响亮的两句口号。“教师赋权”这个概念最初被评介到我国时,由于其核心内涵与我国原有的教师发展观念和课程管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操太圣,卢乃桂;院校协作脉络下的教师专业发展:赋权与规训的争拗[J];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2 刘万海;论教师增权与教师新课程角色的实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阮成武;教师专业化与教师形象的重塑[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2 谢维和;论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特点——教育学概念体系的创新与转型[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2期
3 牛晓东;对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体会[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纪河,周蔚;试论现代远程教育的课程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5期
5 张文娟;;改革我国教师教育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化发展[J];福建体育科技;2005年06期
6 刁叔钧;李海志;;大众化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社会合作[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7 赵文波,张宏;农民文化科技素质:现状与教育[J];高等农业教育;2002年09期
8 漆勇政,魏友伯,石国兵;大学生考试舞弊成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3年05期
9 阮成武;教师专业形象的价值取向与现实建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06期
10 陈振中;冲突的视角——对我国教育问题的一种诠释[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傅建明;我国小学语文教科书价值取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姗泽;生育文化的田野调查与教育内涵分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慧琳;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影响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的实证与理论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易元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2 沈晖;课堂教学中的机会均等——一种人种志的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3 欧永美;从单位制到契约制的高教制度变迁研究——以广西高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晓波;教育公平观视野下的高等教育分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李松林;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对学校课程的支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桑青松;策略型学习者及其培养的相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3年
7 唐凯欣;我国城市中小学教师激励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慧群;交往的心理学审思及其在教育改革中的理性定位[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丽霞;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韦慧民;提高小学教师科研素质的实践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加霞,申继亮;国外教学反思内涵研究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2 丁念金;席梅红;;中小学教师的课程决策能力探微[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2期
3 李德显;师生权力与角色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4 舒志定;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02期
5 刘万海;论课程评价范式发展的趋向与特征[J];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01期
6 刘永林;论中小学教师的课程权力与制度保障[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6期
7 曾文婕;黄甫全;;美国教师“赋权增能”的动因、涵义、策略及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12期
8 李宝峰;课程权力下放背景下的教师课程参与意识[J];辽宁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9 靳玉乐,张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年23期
10 卢乃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中国内地和香港教师的挑战[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锴;;由教育现实引发的关于教育理论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1年19期
2 付先全;;教育不能承受之轻——对现实世界中教育思想缺失的反思[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毕月来;;纵观中外教育的感悟[J];新课程(中);2011年05期
4 王建江;;论教师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14期
5 王霞;魏国生;;教育技术视角下对“有效教学”的思考——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1年08期
6 汤强;;人文教育的反思[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7 刘冬梅;;“教师经典隐喻”文化背景下的教师尊严观[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6期
8 赵妍;;当今虚拟学习社区的现状及反思——游戏化虚拟学习社区的建构[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9期
9 曾勇;邹志超;;案例研究:价值与反思[J];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22期
10 姜玮;邓艳红;;对国内有效教学的含义及评价标准的反思[J];教育探索;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李福春;;外国教育史学科在中国的演进与整体性反思[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3 吴庆麟;;顾后瞻前话未来:百年变革的教育心理学给我们提供哪些启示[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楼伟平;楼凌林;;小学生心理障碍个案分析及治疗教育的实践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徐兵强;;网络课堂教学,切勿带伤上路——新课程下对网络课堂教学的争议和反思[A];校园文学编辑部写作教学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杨坤;王伟伟;;将责任感“培植”学生心田——探索德育创新模式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7 尹筱莉;;科学教育研究方法论及其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8 谷晓凤;;试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反思[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范玮;反思对于我们的价值[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2 复旦大学教授 俞吾金;反思“创造教育”[N];发展导报;2001年
3 陕西师范大学 张迎春 孙婷;应反思评价环节[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太原理工大学长治学院 李庆霞;浅谈反思性数学学习[N];山西科技报;2002年
5 俞吾金;对“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0年
6 ;“是教育部门反思的时候了”[N];人民政协报;2000年
7 俞吾金;“创造教育”的前提性反思[N];文汇报;2001年
8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系 彭绍东;“零起点”的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杨海松 山东省临朐一中 马玉顺;从“学”反思“教”[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董蓓菲;反思小班化教育 深层次问题凸现[N];亚太经济时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贾海丽;经济利益多元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献玲;中国民办教师始末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3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姜新生;批判与建构:学校课程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金保华;论教育管理的伦理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渺;教师的理性追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谌安荣;阐释与反思:《学记》教学哲学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志强;领悟课程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禹;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在教育中应用的分析及其引发的教育再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伍雪辉;课程话语透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侯佩瑾;发展性教师评价及其在教师生涯管理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08年
4 吴亚芬;职前教师实践性知识培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美凤;信息时代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的反思策略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6 凌洪兴;基于Blog的促进合作与反思的学科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时统君;教育道德效益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伟;学生管理规章制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9 杨长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模式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10 郭蕊;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488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488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