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关系

发布时间:2018-02-21 13:07

  本文关键词: 教育 方法 焦虑 抑郁 学生 出处:《中国学校卫生》2010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焦虑、抑郁问题的关系,为减轻初中生的负面情绪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pence儿童焦虑量表中文版、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等测查工具,对某省会城市1506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母亲在过分保护和提供有效帮助2个维度上显著高于父亲;父母教养方式与焦虑、抑郁总分相关显著;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种类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对焦虑、抑郁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度保护、苛刻要求和亲子疏离会加重子女情绪问题;母亲不合理的教养方式尤其会加重初中生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结论父母教养方式都合理是初中生良好情绪的重要保证。父母应花更多的时间培养亲子关系,减少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和不合理要求。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al rearing style and anxiety and depress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alleviating negative emotion and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Spence Children's anxiety scale and the Depression scale used in flow Center were used. 1 506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a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mean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mother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ir fathers in two dimensions of over-protection and effective help, and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otal scores of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results of varianc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four types of parental rearing styles on anxiety and depression. Excessive protection, harsh requirements and parental alienation would aggravate the emotional problems of children. In particular, unreasonable parenting patterns of mothers can aggravate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Conclusion reasonable parenting styles are important guarantees for good mood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Parents should spend more time cultivat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Reduce the excessive protection of children and unreasonable requirements.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学系;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资金资助(BLRW200944和BLRW2010-16)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志群,郭兰婷;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02期

2 冯正直,张大均;中学生抑郁症状的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年02期

3 李旭 ,钱铭怡;青少年归因方式在教养方式与抑郁情绪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5期

4 许冬;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5 王欣,苏晓巍,王岩,刘欣,宋耀先,任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桂生,丛建波,梅清海;家庭状况对军校大学生心理影响的解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阳德华;青年焦虑情绪研究述评[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3 张劲松,许积德,沈理笑,王笑林,刘学政;心理门诊中青少年问题的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3期

4 叶一舵,白丽英;国内外关于亲子关系及其对儿童心理发展影响的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叶一舵;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概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胡洁,姬天舒,冯凤莲;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7 石满,丁新华;军校研究生应付方式和抑郁状况的相关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4期

8 宋广文,郝丙辉;学生社交回避行为、苦恼体验状况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关系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9 毛艳霞;高师大学生应激源、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10 王建平;杨智辉;王玉龙;毕玉;;1506名初中生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任弘;体质研究中人体适应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2 胡克祖;3~6岁幼儿好奇心结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黄晓琦;青少年抑郁症的认知行为治疗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4 许思安;汉族、壮族、蒙族、纳西族人格结构的比较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杰;教师问题行为及其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2 刘卫春;初二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陈图农;抑郁个体内隐记忆实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白丽英;畲族家庭环境状况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5 戚少枫;高职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特征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高红;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父母人格之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欧婉杏;慢性病儿童心理特点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黄勤锦;青年男性服刑人员的自我效能感、社会支持、人际信任和应对方式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锦冲;福州市重点中学高三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拴;天水市高中生英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军林;父母教养方式对初中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初探[J];四川精神卫生;1999年02期

2 孙录!512200,赵静波!512200,梁军林!512200,裴小龙!512200;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四川精神卫生;2001年02期

3 李沛,胡利人;青年个性与父母养育方式相关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0年03期

4 史慧静,王震维,王文英,安爱华,陈毅琼;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心理卫生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1999年11期

5 霍金芝;家庭环境与个性发展[J];中国公共卫生;1995年10期

6 崔曲;应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四川省中学生吸烟状况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教育;2000年10期

7 胡洁,闫克乐,段西涛;父母教养方式与学生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年06期

8 郑晓华,舒良,张艾琳,黄桂兰,赵吉凤,孙明,付源,李华,徐丹;状态—特质焦虑问题在长春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2期

9 岳冬梅,李鸣杲,金魁和,丁宝坤;父母教养方式:EMBU 的初步修订及其在神经症患者的应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年03期

10 刘秀芬,黄悦勤,李立明;父母养育方式与人格障碍关系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东;;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年S1期

2 朱林;我国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年05期

3 兰公瑞;;发挥体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孙家黑;;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5 黄俊;;谈“儿童心理发展”的教学体会[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曾群英;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谈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6期

7 朱莉琪;认知发展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8 刘凤兰;浅谈“合理情绪治疗”的理论与方法[J];卫生职业教育;2002年07期

9 魏彤儒,郭孝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刍议[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严峰;俞诗源;张葵明;;学习记忆神经机制研究方法与进展[J];甘肃科技;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鞠恩霞;李红;;青少年大脑发展研究新进展[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侯佳;徐大真;;自闭症治疗理论与方法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孙继红;王平;丁庆新;;PLS通径模型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黎光明;张敏强;;数据分布对概化理论变异量估计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许争永;戴天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7 吴金秋;王宏宇;;从辅导与教育之关联,浅析心理辅导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8 侯沛勇;杨尚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管见[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崔景贵;;知识经济挑战与大学生人格教育[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10 方格;田学红;H.W.Stevenson;S.L.Rogala;;中美幼儿认知成绩与家长对教育的期望[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孔德生;高校在校贫困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徐展;基于心理学的网络教学模型与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韩泰铉;弱智人群的隐喻能力[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钱文;轻度智力落后儿童传递性推理能力的干预训练:ATI模型[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丛晓波;自尊的本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广妍;高职院校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2 王彬;论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教育[D];武汉大学;2005年

3 杨林香;社会转型背景下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心理困境与出路[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阳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晓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模型构建[D];扬州大学;2005年

6 杨全清;离异家庭子女的心理特点及其教育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7 俞红;大学生人格发展教育研究[D];武汉大学;2003年

8 周文;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教育干预实验[D];云南师范大学;2000年

9 焦明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王娜;大学生网络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22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522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a0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