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动力之源——组织社会学的阐释
本文选题:家校合作 切入点:社会资本 出处:《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家校合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现实中家庭和学校之间的交往总是打上各种社会的烙印。从组织社会学的视角看,推动学校与家庭合作的动力之源有三个,即资源依赖机制、认可与合法性机制、关系网络机制。这些机制在某种程度上规定和调整着学校与家长的交往方式和程度甚至规则。对这些机制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家校之间的深层关系,寻求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ut in realit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families and schools is always marked by various kinds of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ology of organization, there are three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families. That is, the mechanism of resource dependence, the mechanism of recognition and legitimacy, the mechanism of relationship network. To some extent, these mechanisms stipulate and adjust the way and degree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parents, even the rules. It helps us to understand the deep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and to seek effective ways of cooperation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作者单位】: 北京市大兴区教育委员会;
【分类号】:G4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樊平;社会流动与社会资本——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路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杰;知识论传统与学术自由的合法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1期
2 阎凤桥;学术劳动力市场的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教师聘用制度[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3 林杰;制度分析与高等教育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4 于英香;;“合法性”机制视角下的我国档案馆社会化[J];档案学通讯;2006年04期
5 孙春苗;;论农民工民间维权NGO在社会转型期的发展空间[J];调研世界;2006年10期
6 侯猛;;最高法院大法官因何知名[J];法学;2006年04期
7 唐安奎;;略论大学制度的重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8 钟一彪;贺立平;;制度变迁与官办非营利组织及其转型——以慈善超市现象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涂洪波;;制度分析:对新制度主义的一种解读[J];广东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10 陈学军;;困境与出路:当代教师的道德使命[J];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唐安奎;;寻求合法性:高校趋同的动力机制——再论高校恰当定位为何这么难[A];科学发展观和中国高等教育——2005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2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岳f ;中国房地产中介组织运营与管理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马士斌;职业维度的生涯历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虎祥;社区治理与权力秩序的重构[D];上海大学;2005年
6 秦海霞;关系网络的建构:私营企业主的行动逻辑[D];上海大学;2005年
7 牛喜霞;农村土地交易中社会资本运作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8 苏春艳;社会网络与职业获得[D];上海大学;2005年
9 任慧颖;非营利组织的社会行动与第三领域的建构[D];上海大学;2005年
10 巫景飞;企业战略联盟:动因、治理与绩效[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欧阳亮辉;公共组织和企业组织人力资源开发不同点之比较[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吉琳;转型时期社会服务型非营利组织的发育与约束[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林林;社会转型中科协功能定位及其演变的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4 安晓敏;转型时期学校制度重建——现代学校制度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陈学军;有意行动的意外后果:我国公办中小学转制改革的政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安卓;大学生学习权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唐晓菁;白领职“场”中跳槽的资本与资本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及其衍生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顾义保;组织维度流动实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10 陈伟涛;农村社区中的合作组织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2 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利群;庞二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家校沟通问题刍议[J];新余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赵庭;;家校合作的阻滞因素及消解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3 罗恒菊;;家校协同 实践生活教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马寒;;教育公平问题的社会调查与推动策略[J];理论学习;2011年06期
5 张天雪;祁营;;当前公众对教育满意度调查分析——以浙江省为样本[J];中国教育学刊;2011年08期
6 孙相林;张二勋;张富现;;学校内部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1年08期
7 阎玉芳;;浅析中国社会分层与教育平等问题——以城市外来人口受教育中的困境为例[J];传承;2011年20期
8 邹华云;王芬;袁媛;;网络化家校交互平台的设计[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7期
9 彭文静;;社会学视野下的教师角色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陈兴年;;构建和谐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环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玮;成龙;何贵兵;;心理资本与社会资本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就业信心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胡蓉;;教育筛选与就业[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一)[C];2004年
3 陈丁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A];第二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臧原;;家校合作培养初一学生自我适应性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6 张大均;刘衍玲;臧原;;家校合作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及其实施策略的探索性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朱红;;新时期家校教育合作的研究与实践[A];走进新教育: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成果集[C];2006年
8 崔学华;;中国流动少年儿童融入城市教育问题研究[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9 段太勇;任建华;;论现代学校产权制度[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郭丛斌;闵维方;;家庭经济和文化资本对子女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城区第七中学 张全利;家校合作: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径[N];鹤壁日报;2011年
2 陈宁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社会资本、文化资本与教育机会均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辽宁省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杨晓丹;用沟通打开家校合作之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邵滢;家校合作成就和谐教育[N];开封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唐维杨;家校合作精诚化[N];泸州日报;2010年
6 晓雪;家校合作孩子受益[N];中国妇女报;2002年
7 徐吉志;家校合作三对策[N];中国教师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宋全政 通讯员 于明伟;和谐撑起教育一片蓝天[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古田一中 曾少林;家校合作,,寻求心理辅导的新突破口[N];闽东日报;2009年
10 徐慧泉 宋小横;家校合作德育模式初探[N];中国人口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郝若平;家校合作:亲师互动对学生学习品质与心理健康的影响[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蔡梓瑜;澳门家校合作发展路向研究[D];西南大学;2005年
4 黄立新;技术支持的协同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文燕;转型期我国教育公正的若干研究与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2 谢伟;学校场域教师弱势群体的社会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李峰;转型期教育不公现象的社会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4 单筱婷;“自致”与“规范”[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高明华;教育不平等与阶层再生产[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刘俊;弱势群体的社会资本对其子女教育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达红;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新;家校合作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丽华;中小学家校合作网络平台的设计与开发[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10 何彦娟;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6307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6307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