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选题:教育 切入点:心理学 出处:《广东科技》2013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情境中教育学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变化,其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够了解并掌握学生心理,并根据教育心理学的原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那么则能优化课堂效率,还能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成绩。同时,课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老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找准谈话的切入点,和学生做有效的沟通,尽量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对学科的教学将会不无裨益。
[Abstract]: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basic laws of pedagogy in educational context. It is a kind of applied psychology and an interdisciplinary discipline between psychology and pedagogy. The research objec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s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It aims at understanding students' learning psychology and creating effective teaching situations according to these understandings. If teachers are abl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students' psychology in teaching, and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y design classroom teaching procedures. By keeping students close to the teacher's thinking, they can optimize classroom efficiency, lighten the burden on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ir teaching performance. At the same time, teachers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and find the starting point for conversation in after-class interactions with students. Making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with students and being a favorite teacher will be beneficial to the teaching of subjects.
【作者单位】: 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
【分类号】:G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优;;独辟蹊径的心理航海者——乔治·凯利[J];大众心理学;2005年08期
2 颜桂;;从一个心理学教师的专业成长看教学案例设计[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年07期
3 张晓冰;李东斌;;维尔伯超个人心理学理论的海德格尔哲学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苏柯南;;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关郁芬;陈海燕;;心理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郭永玉;维尔伯的整合心理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杜 萍;案例教学:高师公共课教育学教学的抉择[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曾金强;;心理学视角下的教师成长:社会化与个性化[J];现代教育科学;2009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惠利;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28期
2 亢冰雁;个性与教学——心理学教学浅谈[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88年02期
3 胡春红;;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的多重比较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1期
4 窦增春;;发展个性,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36期
5 邓木辉;;几种心理效应对教育教学的启示[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3期
6 阴尚志;;师生有效沟通的新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32期
7 吴世强;;浅谈“自我意象”原理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中的作用[J];才智;2010年34期
8 孙紫玲;美国的学工教育[J];家庭与家教;2002年11期
9 陈怡;关于教育的断想[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杜二敏;;自主创新:教师的存在方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思为;伍新春;;从建构主义到复杂科学[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冉茂平;;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运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第12卷)[C];2010年
4 温晋芳;;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5 宋新华;;浅谈小学生健康教育课教学[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昊;;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矫治学生考试焦虑研究[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7 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程利东;;心理调控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A];“改革开放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会——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侯艳华;浅谈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N];西藏日报;2001年
2 张顺来;黄山一中扎实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黄山日报;2007年
3 胡继洲;新课程下的教学拒绝“约定”[N];中国教师报;2003年
4 记者 卢劲杉 李雪梅;教学走向信息化 教育莫失人情味[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5 本版编辑 常州市第五中学 王建强 无锡市蠡园中学 钱云祥 江苏省新海高中东方分校 宫素平 金坛市登冠中心小学 陈莉莉 常州市新北区安家中心小学 陈春松;电子备课,如何做好这道时髦“菜”[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7年
6 胡凯文;有感于拖堂[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罗孝辉;教学叙事:改善教师职业生存状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王尚文;走出对联教学的尴尬[N];中国教育报;2005年
9 国务委员 陈至立;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现场交流会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教学的中庸之道[N];中国教师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加仙;基于脑的教育研究:反思与对策[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轶芳;交往教学理论探讨[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7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曹树真;“引导”中“生成”[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4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6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何小忠;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其关系的尝试性建构[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9 曹炳志;教学中师生主体性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德汞;教学过程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642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642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