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理论本土构建的方法论论纲

发布时间:2018-03-25 05:18

  本文选题:教育理论 切入点:本土 出处:《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摘要】:教育研究创新须进行教育理论的本土建构。"本土"是指出于当时、当地情境下的世界视角和传统视角的交融,这一概念最终将"本土构建"与"本土化"区分开来。在方法论的理路上,需要依据教育理论本土构建的目的和教育本土实践的本性来进行本土构建,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教育理论本土构建的"一二三":一个自我反省的监督,两个重要解释与理解的背景框架,三个理论构建的核心路径。诠释学视野下的研究方法论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在上述理路观照下,三种诠释学传统下的具体方法论路径被选择出来: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和扎根理论,它们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Abstract]: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must carry on the lo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Native" refers to the blending of the world perspective and th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 in the local context at that time. This concept finally distinguishes "local construction" from "localization". On the way of method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indigenous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purpose of local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he nature of educational native practice. On the basis of this, the "one, two, three", which is constructed locally by educational theory, is born out: a self-reflection supervision, two important background frameworks of interpret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rmeneutics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constructivism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light of the above-mentioned rationales, the specific methodological paths under the three hermeneutics traditions have been selected: symbolic interaction theory, The methodology of ordinary people and the theory of taking root, they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nd form a whole.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基金】:高等教育“211工程”三期建设总体方案项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与教学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冰;;论农村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需求[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0年02期

2 顾明远;郭齐家;田正平;;史论分开 以史为主 《中外教育思想概览》面世[J];教育学报;2010年01期

3 龙宝新;;论教师学习的潜层机制与实践框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2期

4 张俏;;再议小学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与提高途径[J];知识经济;2010年03期

5 ;观点[J];教育科学论坛;2010年02期

6 金铭;;试论农村基础教育的方向问题[J];新西部;2010年01期

7 万伟;;骨干教师二次成长中的五大转折——由一次暑期教师培训想到的[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2期

8 周云华;戴亮;;基于主体间性理论的高中历史浸润性课堂的建构——兼谈2010届江苏高考历史学科一轮复习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2期

9 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年01期

10 宋改敏;李景元;;实习教师是如何习得实践性知识的?——课堂教学管理的视角[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尚宁;;试论“多元智能”观念下的师德修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杨艳霞;;关于陶行知社会与个性教育思想研究的调查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3 杨望舒;;幼儿多元智能中的音乐领域[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南卷)[C];2010年

4 李国英;;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促进师生共同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5 龙玉洁;;团队——校本教研的有效组织形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6 范玉才;;完善机制,为教师的学习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四川卷)[C];2010年

7 薛红霞;王佳;杨建峰;;班主任素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8 朱彩红;刘炜;任耀琴;;从“有教无类”看学生的全面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9 甘肃省兰州市第二中学课题组;;兰州二中“师资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10 程兆见;;构建骨干教师群体,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东卷)[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经典文化·新经典文库”总编辑,《教书匠》一书特约编辑 黎遥;世界上最伟大的“教书匠”的秘密[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实验小学 张朋炬;体育课堂教学评课的五种方法[N];中国体育报;2010年

3 教育研究杂志社;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多维审视[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陕西安康学院 杨哲 钟生海;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通讯员 马玉军 李宏伟;“教师读书工程”引领校园新风尚[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0年

6 江苏省泰兴中学 马张留;成就教育家之路[N];江苏教育报;2010年

7 宁波;沟通学院派与草根派的第三种教育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凌士彬 安徽省肥西中学副校长;在专业引领中反思求变[N];中国教育报;2010年

9 市教育局 胡冬;积极推动基础教育立法 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N];汕头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解成君;在闹市中惬意地耕读[N];中国教师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宝利;现代化视阈下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再思考(1921-1966)[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梁清;批判与扬弃:教育异化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小波;论教师的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永;西方教育学知识形态演进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曹正善;教育智慧理解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程亮;教育学的“实践”关怀[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猛;匿影缠绕:意识形态与中国教育学[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霍云丽;赫尔巴特学派教育理论在华传播及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蕾;一位中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叙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3 徐英;基于“体验”的生命教育[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肖禹;主体性和交互主体性在教育中应用的分析及其引发的教育再思考[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平亚;“生活论”教育话语的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6 何芳;论杜威的学生经验观及其现实意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宁波;英国后分析教育哲学初探[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毛淑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评课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素梅;高师公共教育学教学改革行动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10 于飞;西方近现代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61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661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0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