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教育学研究的三种形态

发布时间:2018-04-04 20:40

  本文选题:教育学 切入点:意识形态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06期


【摘要】:我国教育学研究依其研究取向及所形成的总体风格,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教育学研究、作为学术符号的教育学研究和作为人文关怀的教育学研究。立足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着眼于我们所面临的实践的生活世界,开展基于中国立场、凸显中国风格、汇集中国经验的"中国问题"的教育学研究是教育学发展的根本途径。
[Abstract]:According to its research orientation and overall style, Chinese pedagogy research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forms: pedagogy research as ideology, pedagogy research as academic symbol and pedagogy research as humanistic concern.Based on the historical orientation of contemporary China,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life world we are facing, developing the pedagogy research of "China problem", which is based on Chinese standpoint, highlighting Chinese style and collecting Chinese experience, is the fundamental approach to the development of pedagog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G40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英杰;;大学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解析——一个文化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年01期

2 顾明远;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的现代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5期

3 石中英;关于教育活动的理论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4 柳海民,孙阳春;再论教育理论的原创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徐晓雄;混沌理论视野中的教学系统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2期

6 李长吉;教育价值研究二十年[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年04期

7 王全林;教师究竟是谁?[J];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8 王坤庆;关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探讨[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张立昌;“教师个人知识”:涵义、特征及其自我更新的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10 陈振华;解读教师个人教育知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侯怀银;20世纪上半叶中国教育学发展问题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振航;;自由·教育·意识形态——简论本体论语境中教育的目的与手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次仁卓玛;;浅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教育青少年学生[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1期

3 李瑞书;;复杂科学视野下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转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7期

4 常瑾;;试论“合法知识”的生成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基于阿普尔的教育哲学视角[J];江苏教育研究;2011年25期

5 高岩;石继荣;;对教育目的若干问题的探讨[J];庆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2期

6 曹世敏;;文化视野下德育本质、功能观的两个要点[J];上海教育科研;1997年07期

7 王中男;;现代性视域下的教育异化与回归[J];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07期

8 王娟;孔亮;;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批判理论对教育传播研究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7期

9 时芸;;阿普尔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教师观[J];内江科技;2011年08期

10 新崛通也;钟启泉;;教育论争的分析框架[J];外国教育资料;199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小微;;中国教育学:在与相关学科的对话中成长[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年度主题卷)[C];2008年

2 齐梅;;论教育理论的性质和研究方法[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3 焦向红;;网络教育呼唤更深刻的研究[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4 邓友超;;庄泽宣及其《教育概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6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李爱萍;王晓宇;;西方教育史研究范式与历史学研究范式关系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刘潇肖;寇_g;;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污名探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杨雪红;;试论网络教学中的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A];“网络时代的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宣小红 李德刚 谭烨 董洁 王静 王蕾 姜天海 招斯U,

本文编号:17116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7116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f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