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对话的批判与重建:本土化视角
本文选题:教学对话 + 本土化 ; 参考:《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摘要】:正近年来,随着教育与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借鉴哲学、文学与语言学等学科领域中的对话思想来重新审视或探讨教育教学中的诸多理论问题,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和创新性的教育理论认识,最为典型的是"教学对话"理论。它的提出无疑开创了我国教育教学的新纪元,不仅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curriculum reform, many educational theorists draw lessons from the dialogue ideas in the fields of philosophy,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to re-examine or explore many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theories, the most typical of which is the theory of "teaching dialogue". It has undoubtedly opened a new era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our country.
【作者单位】: 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
【分类号】:G4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李小红;;教学对话:内涵、特征与表现形态[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1期
2 刘庆昌;对话教学初论[J];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3 廖哲勋;我的教学本质观[J];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07期
4 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10期
5 廖哲勋;;试论新教学的本质[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6年01期
6 魏正书;;教学对话论——与“对话理论”的对话[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更生;迁移机制及其对教学实践的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陆广品;教育产业与现代产业化社会[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希宝;建构主义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初探[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高选;体育教学风格的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4年01期
5 张丽冰;对先行组织者策略的一些认识[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鲁雷;论高等教育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肖鸣政;能绩人才观的人力资源开发学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周春明;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9 付红桥;论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新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10 王远美,赵玉如,肖玉柱;生活价值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仇鑫奕;;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应口语先行[A];第八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彩兰;文化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德海;大学课程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1年
3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静;情境问题教学对学生数学认知的作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邵光华;数学样例学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杜晓利;教育研究重心的转移[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文;基于问题解决的数学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9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程龙海;中学生数学解释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苗军;文化视野中的环境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3 屠锦红;论语文知识[D];扬州大学;2006年
4 雷美位;对话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敏;化学课堂中对话教学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彭丽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艺术[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牛文明;略论语文教材的选文制度和编排体例[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宪俊;教育主体间性:意义及彰显[D];四川师范大学;2005年
9 岳伟;交往理论的教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10 黄瑾;社会建构理论视野中的幼儿园数学活动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评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年03期
2 袁维新;教学交往:一个现代教学的新理念[J];上海教育科研;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现峰;;谈本土文化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1年06期
2 李瑞;;合作学习本土化的问题探究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3 游学民;;全人教育的本土化诉求及实践对策[J];价值工程;2011年20期
4 曹正善;;教师专业发展本土化的反思之路[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赵荣生;;台港青少年生涯辅导本土化经验及启示[J];青年探索;2011年04期
6 刘次林;;区域的理念,校本的实践——上海市金山区生活德育专业发展学校的实践[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7 赵彦俊;;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以师范生的专业发展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钟志农;;中小学心育活动课亟需建立本土化的课程体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14期
9 黄昌志;;小议课堂讨论模式[J];品牌(理论月刊);2011年03期
10 王新民;王富英;;高效教学中的知识、方式与评价[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丽珍;;基于网络的本土化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及模式的探讨[A];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张宝林;;论中国高校心理咨询的本土化[A];迈向21世纪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会议优秀论文集[C];1999年
3 杨小微;;美日教育本土化变革的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人文社会科学与当代中国——上海市社会科学界2003年度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4 李情;;学校“再生产理论”本土化的几个问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高天明;;我国近代教学方法变革探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高艳侠;;对数字化环境中教学的几点认识——数字化教学手段分析研究[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7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李鸿义;李坚评;;高校心理咨询本土化的文化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9 ;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A];2007年海峡两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钟志农;;努力探索本土化特色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道路[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心军;“缺憾”与“小而全”的教学对话[N];中国教师报;2003年
2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李培超;环境伦理学需要“本土化”[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林玉蓉;英语教育也应突出本土化[N];光明日报;2004年
4 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国际课程中心主任 李绮娴邋李們 姚浩宇 编译;在国际化与本土化之间取得平衡[N];中国教育报;2008年
5 陈黎明 田刚;促农村教师本土化,湖南设立专项资金[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6 王志强 黄丽珍 陈育才 阚婷;经营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N];美术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李启昌 李沙青;国际化思维 本土化行动 现代化目标[N];云南日报;2008年
8 张炳升;催生我国本土化教育学理论[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罗霞;“参与式”师训:何以充满活力[N];云南日报;2007年
10 霍力岩;全球化视野 本土化行动[N];中国教育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吴黛舒;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孙杰远;教育促成人力资源生长:西南三地调查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王彦明;论教学习惯[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4 李家黎;教师信念的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婧;本土化中国课程教学论建构方法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耀明;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周彦;中西文化差异在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比较性探求[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秀静;山西近代高等学校建筑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7年
5 李树雪;晚清留学教育与近代科学的本土化[D];山西大学;2003年
6 杨南昌;基于多元智能(MI)的个性化学习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7 徐媛媛;教学中游戏精神下的学生自主性话语权探讨[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学文;20世纪90年代台湾地区的教育改革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瑜;中学教师工作要求认知、工作资源认知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喻穹;反思与展望[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8018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01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