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
本文选题:大学生 + 心理咨询 ; 参考:《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年04期
【摘要】: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态度和行为,以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方法自编关于心理咨询的情况调查表,采用整群抽样对某高校585名学生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3.1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结果64.10%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的功能是为了帮助人更好地认识自我、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63.72%的学生认为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很有必要;遇到自己无法解除的困惑时,他们首选朋友、父母的帮助,其后才是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有32.58%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心理咨询中心,只有8.38%的学生去过心理咨询中心进行咨询。结论虽然多数学生对心理咨询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与认知,但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上却是消极的,知与行相互矛盾。深层探寻原因,提高高校心理咨询的服务水平,改变学生认识和行为上的有关误区,才能更好的保障、改善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on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abou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was compiled, 585 students in a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by cluster sampling, the data were inputted by EpiData3.1, and 蠂 ~ 2 test was carried out by SPSS13.0 software. Results 64.10% of the students can correctly realize that the function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s to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mselves better, and 63.72%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when they are unable to solve the confusion, 63.72%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nly 32.58% of the students did not know that the school had a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and only 8.38% of the students went to the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center. Conclusion although the majority of students have positive attitude and cognition towards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y are negative in their behavior of seeking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and their knowledge and behavior contradict each other. Only by deeply exploring the reasons, improving the servic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consult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hanging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students' cognition and behavior, can we better guarantee and improve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医学院伤害预防与控制中心;
【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重大项目(2007-ZDa-04)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宁兰文;;新兵对心理咨询态度的调查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7年04期
2 包陶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工作的认识[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年03期
3 张蕊;安徽省大学生心理卫生和问题行为的现状[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1期
4 王安辉,孙长生,刘媛,窦哲敏,李良寿,黄久仪;某高校不同层次新生心理健康分析[J];疾病控制杂志;2002年01期
5 董晓梅;陈雄飞;荆春霞;池桂波;王声ng;;大学生抑郁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和路径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09年03期
6 蒋重清;李敏;孟爽;;大学新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5期
7 陈传锋;沈兆良;严建雯;;青少年学生心理咨询的调查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3期
8 李丽;;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行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年06期
9 王海民;;某军校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态度[J];职业与健康;2008年15期
10 杨玉海;;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探讨[J];职业技术;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时晓红;试论高校图书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郭爱涛;;广西高校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蔡春岚;周晓琴;李和林;;男女护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调查研究[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余德锋;;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徐畅;高职学生人格优化之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6 陈俊波;;浅谈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及对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葛巧玉;;高校心理咨询与德育的关系探析[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8 周志平,陈权;完善高校心理咨询 为培养合格人才服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8期
9 张建勇;;大学生心态的研究进展[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6期
10 傅雪林,殷恒婵,郑恒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东蕾;;山西师范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徐伟宏;柯茜;高治;;体育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的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吴双磊;陆鹏娟;;大学生完美主义倾向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分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4 黄丽娜;赵德军;;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综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5 张娥;;性别角色在心理咨询中的影响分析[A];性与性别研究(第1辑)——社会性别与心理学研究[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陶丽;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的大学生成长轨迹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2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江志斌;新时期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姜峰;大学生团体心理干预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6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李俊;不同运动干预对儿童身体自尊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罗先俊;赣南老区本科院校贫困大学生人格分析与对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海芳;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问题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泉;当代大学生就业“软实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解辉;回归生命本体的大学生命教育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0年
8 刘笑昆;太极拳运动与团体认知辅导的心理干预效果比较[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9 张苹平;大学生神经质问卷的编制及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彭秋连;基于BP算法的大学生心理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张旭东,苏玲;论高校心理咨询的问题及发展对策[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2 肖水源;自杀危险性的临床评估[J];中国医师杂志;2001年02期
3 姚利民;略论提高高校心理咨询人员的素质[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高海燕,门伯媛,殷妍,师会芳,肖敏逍,徐明章,翁小融;某高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调查[J];疾病控制杂志;2005年03期
5 马喜亭;对高校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认识[J];九江师专学报;1999年01期
6 李有华,段虹 ,郭玉宾;大学新生MMPI结果与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7 赵冰洁,陈幼贞;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8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年02期
9 方晓义;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的必要条件[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年05期
10 庄丽;谈谈高校心理咨询员专业队伍的建设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晓荆;;高校心理咨询的原则[J];闽江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2 罗红;;学校开展心理咨询的必要[J];心理与健康;1997年02期
3 马惠敏;关于在小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的构想[J];山东教育;1995年12期
4 高汉声;;狱内心理咨询的特点、层级目标及进行方式[J];社会心理科学;1997年03期
5 黄文虎;;中国网名对心理咨询工作辅助作用展望[J];大众心理学;2009年01期
6 靳伟华;;社区里的“心理按摩室”[J];检察风云;2007年19期
7 刘志宏;;团体心理咨询技巧总结[J];实用医药杂志;2010年06期
8 综禾;;心里有“疙瘩”,找社区去聊聊[J];社区;2010年14期
9 乔理;;心理咨询与个别教育的异同[J];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10 陈锡德,刘畅;关于开展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几点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丽珍;;残疾人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体会——对残疾人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点滴认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单怀海;李建明;;心理咨询师资格执业情况调查报告[A];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贺丽珍;;残疾人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体会——对残疾人做心理咨询工作的点滴认识[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4 周永宏;;农村义务心理咨询工作点滴谈[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志瑞;;监狱心理咨询工作的矛盾分析及应对措施[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6 罗晓燕;;我校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彭有方;;心理咨询问题探讨[A];全国第五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4年
8 吕明顺;封敬爱;;精神病医院门诊心理咨询1233例分析[A];山东省心理卫生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获奖论文选萃[C];1999年
9 崔秀岐;;浅谈在残疾人中开展心理咨询工作[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10 王淑兰;;我国心理咨询的发展与咨询师的成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重振;我市成立企业员工心理咨询工作室[N];石狮日报;2010年
2 袁学娅;认知与现实[N];中国旅游报;2001年
3 通讯员张海洋;信用认知亟待普及[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4 记者 李保国;中国移动品牌获普遍认知[N];人民邮电;2000年
5 柳笛;认知非洲[N];光明日报;2000年
6 见习记者 刘彩娜;认知和信用有待加强[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7 记者 段春华;国内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证券时报;2002年
8 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 熊明辉;逻辑与认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陆刃波;调查显示:城市居民对保险认知有限[N];中国保险报;2002年
10 ;认知CEO[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明臣;话语意义的建构:言语交际过程中主体的认知加工[D];吉林大学;2005年
2 周筱娟;现代汉语礼貌语言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吴哲;现代俄语词汇的多义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蒋重清;5-7岁儿童和成人的情绪易感性:行为和脑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敏;青少年情绪弹性及其对认知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仙娥;工业化演进中的路径依赖与政策选择[D];西北大学;2005年
7 王利;学校课程领导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永得;探索作为整体的教学艺术[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桂山;技术理性的认识论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10 唐震;泛网络互动、认知与协调满意成效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大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的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任万芳;词汇消歧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3 汪雅琴;英语新词的附加隐喻和语境意义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李莉莉;动物词语语义建构中的隐喻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5 袁慧;“以情优教”在数学教学中的实施[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温忠义;从关联理论的角度研究中国EFL学习者的听力理解[D];重庆大学;2005年
7 李娜;语用失误的认知图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8 刘侠;对民事诉讼实务中自认的认知与完善构想[D];四川大学;2005年
9 宋静;间接言语行为的解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元华;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09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09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