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新课程语境下的教师文化素养探析

发布时间:2018-05-07 17:48

  本文选题:新课程 + 教师素质 ; 参考:《中华文化论坛》2010年02期


【摘要】:教师文化素养的高低是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课程语境下,教师除了具有道德文化等传统素养外,还要具有课程文化素养、教学文化素养、创新文化素养、心理文化素养、信息文化素养等与之相适应的新素养。这些新素养是新课程对教师文化的新诉求。
[Abstract]:The level of teachers' cultural accomplishment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education. The new curriculum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eachers' cultural literacy.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curriculum,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literacy, such as moral culture, teachers also have curriculum cultural literacy, teaching cultural literacy, innovative cultural literacy, psychological cultural literacy, information cultural literacy and so on. These new qualities are the new demands of the new curriculum on teacher culture.
【作者单位】: 商丘师范学院文学院;
【分类号】:G45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春娟;;论教师素养新内涵——来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J];教育探索;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辉;论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思维方式的转变[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保强,李如密;构建课堂教学管理学的几个理论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3 滕聿峰;;论大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与高等院校图书馆建设[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李康;现代远程教育若干理论之评述[J];中国远程教育;2004年17期

5 马红亮,丁新;远程教育社会学:从分支研究领域到分支学科[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10期

6 廖诗艳,黄甫全;网络教育中的隐蔽课程:概念、特征与文化建构原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10期

7 陶侃;;电脑游戏中“学习性因素”的价值及对网络教育的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8 黄健平;中西知识分子在大众文化中的角色选择[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9 黄东桂;高校网络道德教育透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廖智伟;论实现教育资源整合的规模经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展;基于心理学的网络教学模型与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韩红;交往的合理化与现代性的重建[D];黑龙江大学;2004年

5 张瑜;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包燕;悬浮中的自救焦虑和艰难确认——转型文化语境下当代中国电影场域的多重身份认同(1983-2004)[D];浙江大学;2005年

7 胡钦太;网络教育中道德自主学习体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刘水平;大众文化:意义的生成与理论的张力[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9 傅守祥;欢乐诗学: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像[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黄蓉;丁玲文学编辑活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柴克清;高中生主体性发展现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红艳;论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香兰;论网络社会师生关系的重建[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玉梅;网络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娟;网络与当代高等教育发展[D];天津大学;2004年

6 刘锦涛;青少年互联网使用与人格特征之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郭文元;对农民实利的守护[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满华;高师院校公共课实施网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9 李佳;德育新课程改革中德育教师角色转变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赖晓云;职前教师网络素质及其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玉慧;;教育公平之我见[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7期

2 查有梁;判定教师素质的三种检测方法[J];中小学管理;1998年09期

3 姜瑞强;;试论素质教育中的教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4 沈杰;;教师素质的第三个层面——教育技艺[J];中学教育;2002年05期

5 戴荣;;教师幸福的“一体两翼”[J];基础教育参考;2011年08期

6 龙睿;弓艳青;;大规模、大投入、高质量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素质——清徐县教育局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纪实[J];青少年日记;2010年12期

7 ;栾城县开展练内功提升教师素质活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8期

8 齐玉平;;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素质的探讨[J];新课程(教研);2011年06期

9 杨桂兰;徐金义;;浅谈素质教育下教师素质的提升[J];华章;2011年21期

10 孙明;;浅谈一体化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邵武市实验小学课题组;黄新凯;;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2 ;注重内涵发展 提升教师素质[A];河北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暨河北省教师教育学会2010年年会交流材料汇编[C];2010年

3 罗小兰;;贫困地区教师心理健康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李华;;做不了大师,也要努力做个好教师——对如何做一名“好教师”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农村改革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李永梅;;转变教育观念是农村教育现代化的关键[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黎小兰;;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浅析民办学校校本教研[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 克依木;阿丽达;木尼拉;吐尔逊布比;古丽白克热木;热合木江;;评价教师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A];全国第16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8 张洁;;关注教师心理提高教师素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二卷)[C];2005年

9 孙耀霖;;教师素质与素质教育[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10 陈文心;;素质教育与教师素质现代化[A];亚洲人才战略与海南人才高地——海南省人才战略论坛文库[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灌云县鲁河中学 孙运平;试论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湖北省省长 李鸿忠;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开创教育新局面[N];中国教育报;2010年

3 记者 尹宁静 通讯员 袁江;姜堰全面提升农村教师素质[N];泰州日报;2008年

4 田红 苏晓君 本报记者 修孟青 于洪全;沙区、甘区提高教师素质措施硬[N];大连日报;2009年

5 刘善泽;提升农村教师素质“五个面向”[N];承德日报;2010年

6 ;提高教师素质 武装干部头脑[N];牡丹江日报;2011年

7 江苏省金坛市城西中心小学 冯建国;教师素质 文明导向[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北京市大兴区定福庄中学 张凤云;浅谈教师素质[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9 章荣卿;提升教师素质[N];江西日报;2001年

10 记者 刘永福;提升农村教师素质[N];湄洲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奎明;建构主义视野下的教师素质及其培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晋银峰;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学文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新海;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秦立霞;美国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及其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姜荣华;课程实施程度的评价工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丽华;教师意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寿英;苏霍姆林斯基的教师成长观及其现代启示[D];苏州大学;2008年

2 盛春霞;生命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构建[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3 郑一丹;新课程实施中教师适应过程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曦;新课程实施中的校长角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邵乃旭;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自主权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永勇;新课程背景下校长的学校文化建设策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魏铁英;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与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肖婕;21世纪教师形象设计[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林菲菲;新课程背景下情境教学的比较教育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军风;中国农村英语教师教育[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57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57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