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技术论文 >

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的特性

发布时间:2018-05-07 17:59

  本文选题:道德教育 + 理解 ; 参考:《教育评论》2010年01期


【摘要】:从主客两分的单一主体性模式向师生主体间相互理解的范式转型,是当代道德教育实践发展的新路向。为此,有必要对道德教育中"理解"范畴的相关特性作深入探讨。从本体论意义上阐释,道德教育视域中"理解"范畴具有本体性、交互性、实践性与相对性等诸多特性。
[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single subjective mode of subject-object to the paradigm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is a new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tegory of "understanding" in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ontological point of view, the category of "understanding" in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ontology, interaction, practicality and relativity.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2009年江西省级教改立项项目“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批准文号JXJG-09-2-24
【分类号】:G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海燕;主体间理解:道德教育方法论的一种思考[J];教育研究;200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华,贺轶玲;论道德交往与学校道德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白春阳;全球化语境中的“交往”理论初探[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3 李庆霞,关健;理性的演进与哲学的回映[J];北方论丛;2001年06期

4 刘晖;;政府绩效对合法性水平层级差异的作用机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比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高秦伟;论社会保障行政中的正当程序[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6 蒋凯;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中的民族性与相互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11期

7 郑富兴;范增钍;;比较教育研究与教育理论的中国原创[J];比较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8 张天宝;试论教育对话及其基本特征[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3期

9 吴向东;;价值观视域中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林志鹏;论社会转型期我国公民政策参与[J];长白学刊;200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有志;张淑锵;;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和长期执政[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社会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今社会主义实践”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常晋芳;网络哲学引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刘君栩;资本与生产力关系的哲学审视[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4 刘陆天;中国现代化中的政府与政治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5 唐宏强;国家与社会:传统东方法律的运动机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叶明;经济法实质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3年

8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张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人的精神世界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10 徐锋;政治参与发展条件下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制定[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美位;对话与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赵延金;课堂教学公平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4 薛孝宏;论教学交往——理论的探究与现实的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5 唐建军;电视剧的心理疗慰功能[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丽娜;主体间性理论与现代管理学的前提假设[D];西北大学;2001年

7 李星蕾;双歧路向 静穆人生——感知沈从文[D];西北大学;2001年

8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9 曹永国;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教育目的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岳天明;政治合法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济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J];教育科学;2001年02期

2 刘晓瑜;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质的教育研究方法[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年05期

3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4 李季;道德整合:现代德育的素质教育取向[J];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5 周作宇;教育:文化与人的互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6 马云鹏,林智中;质的研究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龙良;亚丽;;思想道德教育的健全与完善[J];价值工程;2011年21期

2 王贺;;论孔子德育思想的践行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年24期

3 郭颖;;从知识人到幸福人——对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检视[J];现代教育论丛;2011年03期

4 刘亭亭;;日本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心灵教育”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周静;;家庭德育中的“榜样”效用及存在问题[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6 张夫伟;;道德教育:自由选择与价值引导的二重变奏[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徐冬青;;关于学校道德教育重建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1年04期

8 王欣;;道德教育与礼仪训练的历史演进及其关系辨析[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9 梁红;;《三字经》对当今道德教育的启示[J];教师;2011年24期

10 郭长征;;浅议优化环境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4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荣;;重视传统文化的道德教育价值[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刘荣才;;儿童道德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长效机制[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3 雷搏;;对科技教育与道德教育历史冲突的认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余玉花;;论道德教育的现代困境[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齐学红;;道德教育的文化人类学视野[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蕊;;诺丁斯关怀理论及其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示[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7 张华;;学校道德教育如何摆脱困境[A];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2006年

8 余志祥;;孔子、柏拉图道德教育思想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吴元训;;德谟克利特教育思想初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韩伟;常家树;;校园德育人性化教育的和谐需求[A];和谐社会与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研究报告——首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5)[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树伟;道德教育别玩“花脸”[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曾晓桃 袁国基 杨健君;洞口道德教育甘霖滋润10万青少年[N];湖南日报;2009年

3 周艳;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N];江苏教育报;2010年

4 李淑贞;浅说道德教育[N];平顶山日报;2007年

5 本报评论员 张立伟;最困惑的是道德教育[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6 王丽英;中日道德教育的异同[N];中国教师报;2003年

7 本报记者 柳艳芳 通讯员 赵士辉;如何造就心灵美好的未来一代[N];天津教育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宋晓梦;道德教育在探讨中努力前行[N];光明日报;2004年

9 河南省鹤壁市教委主任 隋步景;道德教育别忘了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10 记者 蒋增科;强化道德教育 推进均衡发展 为建设美好未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N];咸阳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桂清;美国道德教育理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赵雪江;道德教育因材施教的聚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冬云;交往德育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4 陈瑞生;学校精神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崔欣

本文编号:18579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579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6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