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家校合作微探
本文选题:中小学 + 家校合作 ; 参考:《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摘要】:家校合作已经成为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的主要课题,但在目前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中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如家校合作内容狭窄、家校合作联系途径单一、家校合作信息交流欠缺等。为推动家校合作在我国的顺利开展,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必须认真分析家校合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探讨家校合作实践模式,努力推动家校合作健康发展。
[Abstract]:Home-school cooperation has become the main research topic in the world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in recent decade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our country, such as the narrow content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the single way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Lack of information exchange between home and school.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mooth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eriously analyze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ooperation, actively explore the practical mode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and strive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ome-school cooperation.
【作者单位】: 喀什师范学院教务处;
【分类号】:G6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叶一舵;家校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2年28期
2 汪菊华;论课程开发中的家长参与[J];江西教育科研;200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凤梅;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S1期
2 褚宏启;校长专业化的知识基础[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3期
3 赵虹元;开发地方性课程资源: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的有效途径[J];民族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4 杨桂梅;日本PTA的经验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02期
5 张辉;;关爱教师——生命教育的另一视角[J];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6 卢雄,杨志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素质调查及分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9期
7 汤飞平;;关注教师专业发展 聚焦教师阅读[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2期
8 赵毅;胡守敏;;教师之痛:中小学教师的生存状态[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9 陈光春;朱宛霞;;建立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支撑体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6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娟;渝中区初中阶段家校合作现状的调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2 马云荣;美国家长参与教育与青少年健康发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达红;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4 朱英福;日本开放式学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朱赛红;教师与家长互动关系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文方圆;小学教师社会技能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陈东东;试论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白红梅;学生评价合作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初云宝;新课程实施中初中教师教学适应性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启事[J];中学生数理化(高一版);2011年Z2期
2 ;“中国知网杯”全国中小学数字阅读活动启事[J];中学生数理化(高二版);2011年Z2期
3 高志秋,,窦宪民;农村中小学与城区中小学建立联谊关系校情况的调查[J];中小学管理;1994年12期
4 林文涛;孙和忠;;西岗区中小学改革实践一览[J];干部人事月报;1994年06期
5 ;简讯·省内[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年01期
6 ;欧洲中小学普及理财课[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11年Z3期
7 肖礼迪;;对公开课的一些思考[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8 黄敏;潘小明;;中小学教科研中的行动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1年07期
9 杨春稳;;河北省城市中小学校园集体舞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周刊;2011年30期
10 李亚辉;;城乡中小学布局调整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才智;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智;;当前兰州市中小学学校体育改革的问题与对策[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2 吕海平;彭蜀晋;杨晓丹;;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发展60年简析[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赵明烨;;中小学教师心理问题归因分析与应对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甘肃卷)[C];2010年
4 章勤善;郑海波;赵建山;;江西省鄱阳县县城中小学常见病调查分析[A];华东地区第十次流行病学学术会议暨华东地区流行病学学术会议20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10年
5 翟静丽;;我国中小学变革的成本分析[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刘惠瑾;陈平水;;山西省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问题研究[A];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郭红霞;;建国初期中小学教学方法的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李彦武;;美国教改参照下我国中小学必修课程设置刍议[A];2007“校本培训”主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雷华;;兴义市中小学档案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A];2002年档案学术论文集[C];2002年
10 罗莉;范中树;;中小学需要保健型体育教师[A];第二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金璐;我市启动中小学家校合作行动年活动[N];金华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陈广琳 通讯员 谢晨 邓少勇;家校合作共育阳光少年[N];深圳商报;2009年
3 记者王悦;全市中小学积极开展“感恩教育”活动[N];铜川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刘淼;家校合作模式将全市推广[N];青岛日报;2010年
5 记者 胡孙华邋通讯员 邹永宁 乐钢;14所新扩建中小学年内开工明年完工[N];长江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瑶;本市加快推进中小学新建改扩建项目[N];大同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珂;中小学严禁使用限期拆除的D级危房[N];福建日报;2008年
8 记者 李珂;整治中小学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N];福建日报;2008年
9 胡贵军;佛坪加快中小学布点调整步伐[N];汉中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晋立红;曲靖市启动 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和标准化建设[N];云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莉;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探讨[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焕章;中小学引入职业活动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柴娇;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4 李先军;论学校道德教育中的表扬[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吕晓娟;性别视角下的东乡族中小学潜在课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董翠香;我国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7 王华倬;论我国近现代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演变及其历史经验[D];北京体育大学;2003年
8 胡虹丽;坚守与创新:百年中小学文言诗文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玉秋;对我国中小学教师生存状态的反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王文琴;基于语境的教材评价模式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非;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波;中小学学校价值观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卢笛;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类型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4 方成;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蒋又兰;英国威尔士中小学的双语教育[D];西南大学;2006年
6 张美;二战后美国中小学品格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欧斯玛尼·张;中小学学校品牌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8 庞威;美国中小学增值性教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9 张淑萍;美国中小学双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群林;中小学活动课程浅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8861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ykj/1886122.html